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聤耳

聤耳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聤耳的治疗内容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内容:

1. 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卷一)    【药物组成】白矾、明雄黄。   【制法】上为末,茶清调化。  【用法】鹅翎蘸扫患处。   【功能】除湿止痒。   【主治】红肿痛痒流水;聤耳。   2. 干胭脂膏(《婴童百问》卷四)    【药物组成】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枣,如枣核大。   【用法】以绵裹l丸,纳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不止。   3. 大黄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川大黄15g,黄连末7.5g,龙骨末7.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用少许,绵裹纳耳中。  【功能】泻火燥湿,收敛生肌。   【主治】耳有恶疮,时流脓水。   4. 白龙散(《外科精义》卷下)    【药物组成】寒水石120g(烧半白,研),乌贼鱼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轻粉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于掺;耳中痛者,油调如煳,滴红于耳中。   【功能】生肌止痛。   【主治】聤耳;耳中猝然大痛。   5. 白龙散(《不知医必要》卷二)    【药物组成】枯矾1.2g,龙骨4.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搅净脓水,然后将药少许吹人,一日二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有脓水不干。   6.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白矾灰7.5g,白龙脑22.5g,乌贼鱼骨7.5g,蒲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1.5g,纱布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湿。   【主治】聤耳出脓水,延久不愈。   7.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白矾灰、黄柏(锉)、乌贼鱼骨、龙骨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以绵缠柳杖,展去脓血尽,干掺药末于耳内,一日二叁次。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血。   【主治】小儿聤耳有脓血,疼痛不止。   8. 红玉散(《医级》卷八)    【药物组成】枯矾、黄丹各1.5g,水龙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梃子搅尽耳内脓水,用药少许,掺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风入。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聤耳流脓。   9. 红绵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枯矾6g,胭脂1.5g,炉甘石(研)6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棉杖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棉杖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   【功能】祛湿生肌。   【主治】聤耳出脓及黄汁。   10. 红绵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药物组成】枯矾、海螵蛸各3g,麝香少许,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清洗耳中脓水,再用吹药管将药吹入耳中。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有脓及黄水。   11. 红棉散(《寿世保元》卷六)    【药物组成】枯白矾1.5g,干胭脂粉0.75g,麝香少许,片脑0.3g,熟炉甘石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搌干脓水,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生脓并流黄水。   12. 花胭脂丸(《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花胭脂、白龙骨、白矾灰、白石脂各15g,   【制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枣核大。   【用法】用时以绵裹1丸,纳入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久不止者。   13. 吹耳散(《青囊秘传》)    【药物组成】功劳叶(烧炭)、枳壳(烧炭)、梅片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湿清热。   【主治】耳中流脓。   14. 青矾散(《疡科选粹》卷叁)    【药物组成】枯矾3g,龙骨0.6g,黄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干掺。   【功能】收敛生肌。   【主治】脓耳。   15. 香矾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白矾、胆矾、红花各3g,麝香少许,蛇蜕1条(烧留性)。   【制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   【用法】先用新绵缠细箸头搌干耳中脓,然后挑药少许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擀去昨日药,再用上法,以愈为度。   【功能】祛风活血,燥湿解毒。   【主治】久患聤耳不愈,耳中有脓,时发痒痛。   16. 矾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矾石(熬令汁枯)15g,雄黄7.5g。 【制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干,却滴生麻油一二点入耳内,仍以绵杖子粘药末少许在耳内。不拘久近,只一二度愈。  【主治】耳内脓水,疼痛不止。 17. 珍奇散(《凡台玉案》卷六) 【药物组成】珍珠、炉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矾各0.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少许,吹耳内。   【功能】解毒燥湿,生肌敛疮。   【主治】耳疮并耳内流脓。 18. 香附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香附子末9g,干胭脂3g,密陀僧3g,轻粉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脓。 【主治】耳内有脓水不干。 19. 禹余粮丸(《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禹余粮7.5g(烧,醋淬七遍),乌贼鱼骨7.5g,龙骨7.5g,釜底墨7.5g,伏龙肝7.5g,附子1枚(去皮、脐,生用)。 【制法】上为末。每用如皂荚子大,以绵裹。   【用法】纳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敛湿祛脓。   【主治】聤耳有脓者。   20. 胚矾散(《普济方》卷五十五引《海上方》)   【药物组成】枯白矾、乌贼骨各3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拭去脓汁,后将药吹入耳内。   【功能】敛疮排脓。   【主治】耳中脓出。   21. 蚕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蚕纸(已出者,烧灰)、乌贼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满塞耳中,不动,候自落;未愈再用。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中流脓久不愈。   22. 莫愁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生地各15g,当归30g,炒栀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苍术各3g,炒荆芥9g,枳壳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清火。   【主治】妇人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   23. 黄矾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黄矾15g,乌贼鱼骨7.5g,黄连7.5g(去须)。   【制法】上为细末。绵裹,如枣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敛脓。   【主治】小儿耵耳,出脓水。  24. 润胆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30g,柴胡3g,炒栀子6g,玄参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润胆开窍。   【主治】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创变为脓血。   25. 清肾汤(《寿世保元》卷八)    【药物组成】防风、天花粉、贝母、黄柏(盐水炒)、白茯苓、玄参、白芷、蔓荆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清肾化痰。  【主治】耳热出汁作痒。   26. 麝香散(《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八)    【药物组成】蜘蛛1个,坯子胭脂、麝香0.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捻子搌耳中脓尽,用药少许,掺入耳内。   【主治】小儿聤耳内生疮,或有脓汁。   27. 舒胆汤(《慈幼新书》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玄参、花粉、炒栀子、柴胡、石菖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舒胆,清热解毒。   【主治】两耳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   28. 蛸矾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海螵蛸、枯矾各3g,麝香0.3g,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耳内。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出脓水。   29. 鼠黏子汤(《古今医鉴》卷九)    【药物组成】连翘、黄连(酒炒)、玄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龙胆草(炒)、板蓝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服,随饮酒适量。   【功能】清泄肝胆,消肿止痛。   【主治】耳内肿痛。   30. 蔓荆子散(《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药物组成】蔓荆子、赤芍药、生地黄、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麦门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后服。   【功能】疏风清热。   【主治】耳出脓汁。   31. 犀角饮(《诚书》卷七)    【药物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药、木通、玄参、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耳门肿痛,脓水流出。   32. 解疮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木鳖子仁、当归、甘草各30g,大黄汁1升,黄芩、防风各7.5g。   【制法】上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临卧服。   【主治】耳内闭痛,脓血流出。   33. 聤耳明矾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药物组成】枯矾、龙骨(研)各6g,黄丹(飞)4.5g,干胭脂2.1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拭去脓,别用棉杖,蘸药引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脓耳。   34. 蝎倍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五倍子30g(炒),全蝎9g(烧存性),白矾(枯)3g。   【制法】上为末,人麝香少许。   【用法】吹人耳中。   【主治】聤耳,脓出不止。   35. 麝红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蝎梢7枚(去毒,烧干,取末),坯子胭脂1.5g(别研),乳香0.3g(别研),麝香1.5g(别研)。   【制法】上并研末令匀。   【用法】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许入耳中,一日夜叁四次。   【功能】祛脓定痛,收湿生肌。   【主治】脓耳。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聤耳治疗文章

猜你感兴趣

相关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