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阻滞 猝死 房室分离 黑蒙 频发房性早搏 心动过速 心慌 胸闷 胸痛 异位性心动过速
心血管内科 内科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乳酸脱氢酶(LDH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尿常规 肌酸激酶 胸部平片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心电图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常规 血氧饱和度(SaO2) 便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1.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0.12s,常可出现室房分离,大多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因为束支折返激动最常见的是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即激动经左束支逆传至希氏束,再由希氏-右束支系统前传至心室,少数患者的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激动经右束支逆传至希氏束而前传经左束支至心室,心室率不快,常可自然终止,但易复发。 在能诱发出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者的常规心电图上,窦性心律时,往往有室内传导延迟的表现,常是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也可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图形,这种图形并非肯定某侧束支真正发生了阻滞,而有可能是其传导延迟的程度是以使室上性激动沿对侧束支下传而引起心室激动,此外,一侧束支的前向传导完全阻滞时,其逆向传导仍可正常,所以仍可能发生持续性束支折返。 2.电生理检查特点 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在希氏束电图上的特征是H-V间期延长,其电生理检查特点如下: (1)发作时QRS时间≥0.12s:多呈左束支阻滞型,少数呈右束支阻滞型,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2)窦性心律时:基础H-V间期有一定程度的延长,约为60ms或更长。 (3)心动过速时:每个V波前有希氏束电位(H波)和(或)右束支电位(RB波),H在RB之前,典型顺序是V-H-RB,若是罕见的C型束支折返,则每个V波前有H波和(或)左束支电位(LB),H在LB前,典型顺序是V-H-LB,心动过速时的H-RB间期短于窦性心律时的H-RB间期,而RB-V间期应≥窦性心律时的RB-V间期,若是C型,则心动过速时的H-LB间期短于窦性心律时的H-LB间期;而LB-V间期则≥窦性心律时的LB-V间期。 (4)必须有临界程度的希-浦系统逆向传导延迟才能发生心动过速。 (5)心动过速时的H-V间期大于或等于窦性心律时的H-V间期:一般前者比后者长10~30ms,很少超过50ms。 (6)心动过速时:H-H间期的改变发生在V-V间期改变之前。 (7)房性期前搏动若能引起希氏束波(H)以下的阻滞:则应能终止心动过速。 (8)室性期前刺激可诱发或终止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9)消融右束支能治愈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10)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11)在每一个QRS波前心腔内心电图可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或右束支电图。
诊断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主要是原有心脏病的体征,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常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体征。 1.呈持续性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时间≥0.12s,多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少数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2.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 3.室性心动过速时V-V之间有H波 H-V间期长于窦性心律,延长可达80ms。 4.电生理检查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5.通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多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鉴别诊断 伴有房室分离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其心室波(V)前有希氏束电位(H),应疑及束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仔细分析希氏束各束支的激动顺序是作出诊断的关键,应与以下心动过速鉴别: 1.心肌内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折返环在心室肌内,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或室壁瘤患者。 2.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3.心房-分支型折返激动性心动过速 即经Mahaim房室旁束的折返激动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 4.发生在正常心脏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 亦即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5.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 即前述的B型,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可呈单纯分支阻滞的QRS波图形,心动过速时的H-V间期显著短于窦性心律的H-V间期。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