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 食欲减退 脓尿 尿痛 尿失禁 尿频 溃疡 低热 盗汗 尿急
泌尿外科 外科
无特定人群
无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尿量 逆行肾盂造影 膀胱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静脉尿路造影 血管造影 输尿管镜检查 尿蛋白质 尿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约90%的患者可发现尿液异常,尿一般呈酸性,镜下脓尿和血尿最为常见,伴少量尿蛋白质 ,尿常规检查是早期筛选肾结核的重要线索。 2.尿涂片 找结核菌 要取24h尿或晨间第1次尿沉淀物直接涂片,作抗酸染色找结核菌,连查3次,50%~70%的患者可查到结核菌,但需注意,若涂片阳性,也不能完全确定,因耻垢杆菌或其他耐酸杆菌可以污染尿液,从形态学上难以与结核分支杆菌区别,导致假阳性,尤其不能依靠1次阳性结果来诊断,故收集尿液标本时应将外阴及尿道口洗净避免污染,检查前1周应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以提高尿检的阳性率。 3.尿结核菌培养 是诊断肾结核的重要依据,并可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一般认为晨尿标本优于24h尿,因晨尿易于收集且污染机会较少,但由于结核菌向尿中排泄是间隙性的,故在应用抗结核治疗前至少留3天晨尿做结核菌培养,其阳性率可达80%~90%,有些学者提出收集6次晨尿培养更好。 4.免疫学方法免疫学 诊断是根据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原理,以检测血清及尿中的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助结核病的诊断,常用检测方法有放免测定法(RI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湖北医学院用ELISA测定结核菌抗体诊断肾结核,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2%,如果同时测定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可达96.5%,与结核菌培养接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结核菌中分离出特异性较强的DNA质粒,直接与标本进行DNA-DNA杂交,显示了DNA探针诊断结核的优越性,比结核菌培养更准确,迅速,最近研究成功的多浆酶链反应技术(PCR),能在试管内将特异性DNA或RNA扩增,大大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诊断困难而又急于早日进行治疗的患者,现已逐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影像学检查: 尿中查到结核杆菌虽可明确肾结核的诊断,但具体病变的位置,范围的大小,单侧抑或双侧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赖于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1.平片 泌尿系平片可观察双肾轮廓,大小,位置,腰大肌的影像,以及肾,输尿管,膀胱有无结石,钙化或异物,肾结核钙化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干酪空洞型结核常见围绕空洞壁钙化,呈圆形或半圆形,多位于肾实质,除非有广泛的肾脏钙化,结核性输尿管钙化非常少见,应与埃及血吸虫病相鉴别,前者为输尿管腔内的钙化,输尿管增粗而并不扩张;而埃及血吸虫病为输尿管管腔钙化,通常有输尿管扩张和扭曲,有时腰大肌脓肿钙化可与肾脏钙化相混淆,可进行静脉尿路造影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另外,应拍胸部及脊柱平片以排除陈旧性或活动性肺部及脊柱病变。 2.静脉尿路造影(IVU) 不仅可以显示肾脏,输尿管结核破坏情况,且可了解对侧肾功能状况,肾结核早期肾盂边缘不整如虫蚀样,肾盏失去杯口形状,严重时肾实质干酪样坏死形成空洞,肾盏颈部可因结核性纤维化而狭窄,甚至肾盏颈部完全梗阻未显影,局限性结核脓肿可压迫使肾盂变形出现压迹,若肾脏全部破坏或输尿管因病变完全梗阻,则患肾可不显影,表现为患肾“无功能”,但不能显示该肾破坏程度,输尿管结核时显示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以上的输尿管扩张,若病变严重则表现为输尿管僵硬和多发节段性狭窄,静脉尿路造影膀胱相可了解膀胱情况,有无挛缩膀胱或膀胱痉挛。 大剂量造影剂静脉尿路造影是研究泌尿系疾患的一个重要进展,可大大减少在诊断泌尿系结核中使用逆行肾盂造影,若在静脉尿路造影中辅以断层技术,则可使诊断更为准确,此外,可在电视下动态观察输尿管,了解输尿管蠕动情况及狭窄的部位与长度,观察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及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有无梗阻。 3.逆行肾盂造影 如若静脉尿路造影不能明确诊断可考虑进行逆行肾盂造影,肾结核早期,膀胱镜检可见浅黄色粟粒样结核结节,多散在位于输尿管开口附近及三角区,较重病例可见黏膜水肿,充血,溃疡,有时可行膀胱活检,如诊断为膀胱结核亦可说明肾结核的诊断,若发现膀胱呈急性结核性膀胱炎改变时禁忌行膀胱活检。 另外,若欲了解输尿管下段狭窄的长度,梗阻程度及输尿管扩张情况,以及需要收集分侧肾盂尿行结核菌涂片或培养时可行逆行肾盂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可显示肾及输尿管的结核病变如前所述,若在电视下行动态观察,则对明确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更有帮助。 膀胱容量小于100ml或膀胱病变严重时,插管难以成功,且易于导致膀胱穿孔或大出血,是膀胱镜检及逆行造影的禁忌证。 4.经皮肾穿刺造影 近来认为,经皮肾穿刺造影为一重要诊断方法,尤其对于静脉尿路造影不显影的无功能肾脏,欲了解梗阻部位以上分尿路情况更为适宜,在肾脏增大病例中,经皮肾穿刺造影有取代逆行肾盂造影之趋势,可穿刺入扩大肾盂内并注入造影剂,显示肾盂及输尿管,还可抽出尿液,行常规检查及涂片找结核菌,并可测定结核空洞内化疗药物浓度,且可通过该技术直接注入抗结核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但有出血,腹膜后感染,结核性瘘管等并发症。 5.B超检查 对于诊断早期肾结核意义不大,但对已有空洞形成及肾积水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另外,B超对于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肾脏病变情况和膀胱容量变化有很大意义,肾结核行患肾切除后,定期超声监测对侧肾脏是否发展为肾积水,较静脉尿路造影及CT检查 ,既经济又安全。 6.CT检查 CT检查诊断早期肾结核有一定困难,但对晚期病变的观察优于静脉尿路造影,晚期破坏严重的无功能肾脏在静脉尿路造影时未能显示,从中未能获知任何结核病变的直接征象,但CT可清楚地显示扩大的肾盏,肾盂,空洞和钙化,亦可显示纤维化管壁增厚的肾盂及输尿管,后者作为肾结核的病理特点之一却难以被其他现有检查方法发现,CT还可观察到肾实质厚度,反映结核病变破坏程度,为决定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此外,肾结核难以与肾内病变鉴别,以及肾结核合并肾肿瘤时CT检查具有较大优势,由此,虽然大多肾结核病例无需CT检查即可获明确诊断,但对于诊断困难者仍可考虑行CT扫描。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肾结核是慢性膀胱炎 的主要病因或原发病,因此,肾结核需要鉴别的疾病是可引起膀胱炎症状的几种常见疾病。 1.泌尿系统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慢性肾盂肾炎 引起的非特异性膀胱炎有较长期的膀胱刺激症状,无进行性加重,可有发热,腰痛等急性肾盂肾炎 发作史,慢性膀胱炎 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血尿 常与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发生,而肾结核引起的膀胱炎以尿频开始,逐渐加剧,无发作性加重,血尿多在膀胱刺激症状一段时间后出现,结核性膀胱炎合并非特异性感染约占20%,多为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尿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慢性膀胱炎一般不是独立疾病,常有诱因存在,应行全面检查以排除肿瘤,结石,先天畸形等。 2.尿道综合征 :女性经常突然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好时犯,发病时尿常规 检查呈阴性,因而有膀胱刺激症状女性患者发病时应行尿常规检查以除外本症,外阴检查常可发现有处女膜伞或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较近,且无白带过多或阴道炎现象。 3.泌尿系结石:血尿多为运动后全程血尿,血量不多,鲜有血块,肾结石 静止时仅有肾区疼痛,发作时可引起肾绞痛,膀胱结石 亦可引起长期,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有红,白细胞,但常有尿流中断,排尿后下腹疼痛加重等现象,多发生于男性小儿或老年患者,结合B超,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诊断。 4.泌尿系肿瘤:常以无痛,间歇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膀胱肿瘤 合并感染或晚期者可有尿频和排尿困难而与肾结核相似,但肿瘤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血尿量 较大并多有血块,可行B超,CT和膀胱镜检以确诊。 5.慢性肾炎 :有时肾结核被误诊为肾炎,后者其实并无膀胱刺激症状,多有高血压 ,尿常规中有大量蛋白而仅有少量红,白细胞,颗粒或白细胞管型。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