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 肠出血 猝死 乏力 腹痛 高血压 黄疸 昏迷 继发感染 贫血
血液科 内科
妊娠期女性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类风湿因子 脑脊液压力 心电图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出血时间 蛋白C 凝血酶时间 球形红细胞 血红蛋白 有核红细胞
重点检查项目1.血象 100%的病人均有贫血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1/3的患者血红蛋白<60g/L,血象中变形红细胞及碎片者占95%,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明显升高(>30%),持久性血小板减少者占92%,中位数(8.0~40.4)×109/L,白细胞升高者占60%,类白血病反应少见,但可有明显左移,并可见幼稚粒细胞。 2.骨髓象 红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多数为幼稚巨核细胞,呈成熟障碍。 3.出凝血检查 出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佳,束臂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占20%,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占8%,FDP阳性者占70%,凝血酶时间延长占48%,一般无典型DIC的实验室变化。 4.溶血指标的检查 直接Coombs试验阴性,继发性者少数可呈阳性,血清胆红素升高,轻度胆红素血症占84%~100%,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下降及血红蛋白尿。 5.免疫学检查 10%~20%的患者狼疮细胞 可阳性,抗核抗体50%阳性,少数类风湿因子 阳性,补体大多正常,LDH100%升高,且与临床病理及严重程度相平行。 6.脑脊液压力 与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胞数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少见,脑电图正常,或有弥漫性双侧皮质异常或局限性节律异常。 7.皮肤活检为最安全的病理诊断方法,瘀点区1/2病例阳性,骨髓凝块切片60%阳性,尸体解剖病理检查仅44%阳性,故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增加,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即临床观察到缺乏明显补偿性造血,待临床缓解期仍维持一些抑制作用,以致仍有血小板激活情况的存在。 9.心电图呈ST-T变化,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少见。 10.胸片可见广泛性肺泡和间质变性浸润病变。
诊断鉴别诊断 多数学者认为根据三联征 (微血管病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精神神经症状)即可诊断TTP,但也有认为必需具备五联征(加发热及肾脏损害)才能诊断,Cutterman等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主要表现 (1)溶血性贫血 ,末梢血片可见红细胞碎片和异形红细胞。 (2)血小板计数<100×109/L。 2.次要表现 (1)发热,体温超过38.3℃。 (2)特征性神经系统症状。 (3)肾脏损害,包括血肌酐>177μmol/L和(或)尿常规检查发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若有2个主要表现加上任何一个次要表现,诊断即可成立。 鉴别诊断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该病患者没有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和一过性多变性的神经精神症状,却有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证据,蛋白C测定明显降低,组织因子抗原明显增高,TTP血小板减少外,有破碎红细胞,凝血因子一般并不减少,蛋白C测定正常,FDP不增高或轻度增高,3P阴性,组织因子抗原轻度下降,治疗后1个月不明显升高,而其抑制物(TFPI)明显升高,但有时TTP和DIC的鉴别较困难。 2.Evans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Coombs试验阳性,无畸形和破碎红细胞,无神经症状。 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有关节症状,肾损害,神经症状,并有溶血性贫血,皮肤损害,LE细胞阳性,外周血中无畸形和碎裂红细胞。 4.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 目前倾向于TTP和HUS是同一疾病的2种不同临床表现,是一种多基因性疾病,并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HUS的病变以肾脏损害为主,大多数为4岁以下幼儿,成人偶见,发病时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最为突出,除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小板减少外,一般无精神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