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 皮肤瘀点 皮肤紫癜 贫血 畏寒 血疱 血小板减少 瘀斑
血液科 内科
常见于年轻女性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检查项目 骨髓显像 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分类 抗血小板抗体(APA)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血小板计数 急性型常<20×109/L,慢性型多在(30~80)×109/L,由于血小板减少,故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除大量出血外,一般无明显贫血及白细胞减少。 2.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外周血小板形态可有改变,如体积增大,形态特殊,颗粒减少,染色过深,周围血中巨大血小板为一些较幼稚的血小板,它反映了血小板更新加速。 3.骨髓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急性型者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但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慢性型者巨核细胞多显著增多,但胞质中颗粒减少,嗜碱性较强,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胞质中出现空泡变性,在少数病程较长的难治性ITP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减少。 4.血小板抗体 急性型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比慢性型者高,其升高为暂时性,在血小板上升前PAIgG已迅速下降,甚至恢复正常,缓解期病人,持续高水平PAIgG,提示血小板代偿性破坏,病人易复发,切脾后PAIgG降至正常,如仍然升高,则表示抗体在肝脏产生,或有副脾存在,一般而言,PAIgG高低和血小板计数相关,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B超,X线,CT,MRI,肝肾功能检查 。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体检脾脏不肿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抗小板抗体增高,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标准,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本病的诊断标准为: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一项者 (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血小板相关IgG增多。 (4)血小板相关C3增多。 (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鉴别诊断 由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慢性ITP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血小板减少相鉴别,如肿瘤,系统性红斑 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溃疡性结肠炎 ,Evans综合征等,后者一般有原发病或明显的致病因素,并有相应的临床和检验特点: 1.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减少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常伴发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其中有14%~26%病例伴发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减少,大多是由免疫异常所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作为SLE的前驱症状,一定阶段后即呈现典型的SLE表现,应用51Cr标记血小板以测定其寿命,肯定为破坏过多,血小板破坏原因与血清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有关,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同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人认为切脾能促使潜在SLE的发生,但多数学者不同意。 2.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维生素B1 2,叶酸缺乏所引起的巨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后期,恶性肿瘤髓内浸润,在这些患者,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少数虽可增多,但血小板寿命正常。 3.微血管病使血小板破坏加快,导致血小板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小血管炎,海绵状血管瘤 ,及人工心脏瓣膜综合征,严重感染等,在这些疾病中,血小板减少常伴红细胞破坏所致贫血,此外,尚有原发病或病因的表现。 4.脾功能亢进 脾亢使血小板在脾内阻留和破坏增多,引起血小板减少,除有脾大 及血小板减少外,尚有白细胞减少及贫血,且有引起脾功能亢进的原发病如肝硬化 ,疟疾 等。 5.Evans综合征 这是ITP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的一种综合征,可以是原发性或继发性,临床上除有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症状外,尚有黄疸 ,贫血等征象,Coomb”s试验常(+)。 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少见,其特点为: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神经系统症状。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起病常较急,有发热,出血症状,起病后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 ,神志模糊,半身麻木,失语,抽搐等,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 ,可发生黄疸,有不同程度贫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血象中出现大量破碎和畸形红细胞;骨髓检查示红系增生,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一般无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典型实验室检查改变。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