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 败血症 齿龈炎 充血 抽搐 出血倾向 呆滞 蛋白尿 恶性贫血 风团
内科 免疫科
好发于青年女性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蛋白电泳 抗RNP抗体 抗Sm抗体 抗淋巴细胞抗体 抗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抗血小板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狼疮带试验 狼疮细胞 类风湿因子 血清总补体 循环免疫复合物 尿常规 血常规 免疫病理检查 皮损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1.血常规及血沉: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为溶血性贫血,有抗红细胞性抗体,约15%病人Coomb试验阳性,白细胞多在(2.0~4.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降低,淋巴细胞降低与SLE的活动性有明显关系,有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若无感染,即使高热也无白细胞升高,1/3的病人有轻度血小板下降,活动期血沉多增速。 2.尿常规: 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或脓尿。 3.生化检查 :可有转氨酶升高,浊度 试验异常,当有肾功能不全时,BUN,肌酐可升高,然而蛋白电泳 多示有γ球蛋白升高,此种改变通常与病情活动性平行,可随着病情好转而降低,因此也可作为病情动态观察的一项指标。 4.免疫学检查 (1)狼疮细胞 :即LE细胞,是由于病人血清中存在的抗核蛋白抗体作用于已受损的细胞核,使核蛋白发生变化,形成圆形的无结构的均匀体,该均匀体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即形成LE细胞,用瑞氏染色,可见在1个较大的粒细胞中含有1个圆形无结构的烟雾状紫红色均匀体,并将中性粒细胞的核挤到一边,若该种均匀体未被吞噬,而被许多中性粒细胞所包围,则可形成所谓的“玫瑰花结”,该试验方法为取病人血液使其凝固,在37℃保温2h,捣碎血块,离心沉淀,取淡黄色上层白细胞涂片 进行瑞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此法阳性率为50%~80%,其阳性率与检查时间,次数,是否经过治疗等有关,通常在病情活动期及晚期阳性率较高,应多次进行,甚至需要几十次检查才能发现LE细胞,LE细胞对SLE的诊断并无特异性,还可见于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白血病等,由于方法繁杂,受检查人个体影响和药物影响且阳性率较低,日益不为人们所采用,目前采用简便可靠的抗核抗体代之,两者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 (2)抗核抗体谱: ①抗核抗体(ANA):是对各种细胞核成分抗体的总称,SLE的ANA阳性率高达95%,其滴定度较高,大于1∶80的ANA对SLE的诊断意义大,ANA对SLE也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舍格伦综合征等,但其阳性率和滴定度较低,周边型及均质型多见于SLE,有一定诊断意义。 ②抗dsDNA抗体,对SLE特异性高,阳性率为50%~80%,抗体效价随病情缓解而下降。 ③抗Sm抗体 ,特异性高,SLE病人的阳性率是20%~30%,本抗体与SLE活动性无关。 ④其他自身抗体,抗RNP抗体 ,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组蛋白抗体 等,均可出现阳性,SLE可出现的多种自身抗体。 (3)抗磷脂抗体 包括抗心磷脂抗体 ,狼疮抗凝物,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物(即假阳性的梅毒试验),均针对基本上相同的磷脂抗原,抗体在血管内能抑制血凝,但有此抗体的患者不但无出血倾向,反而容易发生动脉与静脉的血栓形成,此外也常发生习惯性流产与血小板减少症,以上诸症状及抗磷脂抗体共同构成抗磷脂综合征。 (4)SLE其他自身抗体:针对红细胞膜抗原的抗体出现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还有抗粒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 和抗淋巴细胞抗体 ,对高尔基体,核糖体的抗体,针对细胞框架成分,微纤维等的抗体,约1/3的病例类风湿因子 阳性。 (5)免疫球蛋白:多数病人IgG,IgM升高,这是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造成的。 (6)补体:半数病人有低补体血症,血清总补体 (CH50),C3含量降低,可间接反映循环免疫复合物 含量增加,与病情活动有关,补体分解物C3a,C5a增加也代表病情活动,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方法甚多,但无一令人满意者。 5.免疫病理检查 (1)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本方法所提供的病理诊断对治疗狼疮性肾炎和估计预后有价值,至少应包括光镜,荧光镜检查,必要时可用电镜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可鉴定淋巴细胞的亚型及沉积物的成分。 (2)皮肤狼疮带试验 :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病人的皮肤,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出现一条局限性免疫球蛋白沉淀带,呈黄绿色,为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与补体在表皮真皮交界处的结合物,SLE病人阳性率为50%~70%,如从病损部位取材,则多种皮肤病均为阳性,故应自暴露部位正常皮肤取材,以提高本试验的特异性,在治疗中,免疫荧光带可随着病情的缓解而消失,因此可用此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6.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以间质性肺炎改变为主,两肺下野有小片状炎性阴影和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等,以及由心肌炎引起的普遍性心脏扩大和心包积液。
诊断鉴别本病应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各种类型的肾脏病,肝炎,心肌-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尤须与类狼疮综合征、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鉴别。 类狼疮综合征 其中最常见者为药物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综合征可见类似SLE的一些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时难以区别。以下一些情况有助于鉴别:服用有关药物史,性别差异不明显,临床症状轻,内脏受累,肾脏病变,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低补体血症均少见,抗Sm抗体和抗n-DNA(FARR)抗体阴性。最主要的特点是停药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征象消失,再用药时复现。有时抗核抗体存在时间较长,一般预后良好。 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征 本病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患儿母亲中多数患SLE或其他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存在RO抗原(干燥综合征A抗原)及La抗原(干燥综合征B抗原)。患儿生后即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先天性传导阻滞、狼疮样皮炎、自身溶血性贫血,体内RO及La抗原阳性。此外,常伴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缺损及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皮损的典型表现为鳞屑状和环形红斑,见于暴露部,即头顶、颈及眼睑处,似为盘状红斑。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血液异常多在6周内好转,皮损可于6个月内消失。除伴心脏病患儿外,一般预后良好。有报道青春期可成为SLE者,原因尚不清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