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 打哈欠 多尿 恶心 耳聋 耳鸣 发作性眩晕 腹泻 感觉障碍 高血压
神经内科 内科 神经外科 外科 麻醉医学科 疼痛科
无特发人群。
无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脑电图检查 脑血流图 脑血管造影 颅脑CT检查 颅脑MRI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血压 眼底检查 眼科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脑电图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偏头痛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电,局灶性棘波,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小儿偏头痛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2.脑血流图检查: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3.脑血管造影检查 :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 ,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 ,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无疑,偏头痛病人脑血管造影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脑脊液检查:偏头痛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可增高。 5.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C3及E花环形成可较正常人偏高。 6.血小板机能检查: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
诊断鉴别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应根据详细的病史做出,特别是头痛的性质及相关的症状非常重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疼痛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及体征,既往发作的病史,诱发或加重因素等。 对偏头痛患者应进行细致的一般内科查体及神经科检查,以除外症状与偏头痛有重叠,类似或同时存在的情况,诊断偏头痛虽然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但有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如血,尿,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特别是中年或老年期出现的头痛,更应排除器质性病变,当出现严重的先兆或先兆时间延长时,有学者建议行颅脑CT或MRI检查,也有学者提议当偏头痛发作每月超过2次时,应警惕偏头痛的原因。 国际头痛协会(IHS)头痛分类委员会于1962年制订了一套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这个旧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了20余年,至今我国尚有部分学术专著仍在沿用或参考这个分类,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制订了新的关于头痛,脑神经痛 及 面部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目前临床及科研多采用这个标准,本标准将头痛分为13个主要类型,包括了总数129个头痛亚型,其中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而偏头痛又被分为7个亚型,这7个亚型中,最主要的2个亚型是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其中最常见的是无先兆偏头痛。 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为偏头痛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量化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和科研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特别提到其对于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有时遇到患者并不能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对这种情况学者们建议随访及复查,以确定诊断。 由于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掌握起来比较复杂,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一直在探讨一种简单化的诊断标准,其中Solomon介绍了一套简单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患者99%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关于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这套标准较易掌握,供参考:①具备下列4条特征中的任何2条,即可诊断无先兆偏头痛:A.疼痛位于单侧(或双侧)。B.搏动性痛。C.恶心(伴有或不伴有呕吐)。D.畏光或畏声。②另有两条附加说明:A.首次发作者不应诊断。B.应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在临床工作中尚能遇到患者有时表现为紧张型头痛,有时表现为偏头痛性质的头痛,国内李大年等查阅了国际上一些临床研究文献后得到的答案是,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其临床相确实存在着重叠,故有学者提出二者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有时遇到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可表现为无先兆偏头痛,同样, 学者们认为二型之间既可能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又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鉴别诊断 1.紧张型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患者常述犹如戴着一个帽子,头痛常呈持续性,可时轻时重,多有头皮,颈部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有额,颈部肌肉紧张,多少伴有恶心,呕吐。 2.丛集性头痛 :又称组胺性头痛,Horton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与偏头痛不同,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眶部,球后和额颞部,发病时间常在夜间,并使患者痛醒,发病时间固定,起病突然而无先兆,开始可为一侧鼻部烧灼感或球后压迫感,继之出现特定部位的疼痛,常疼痛难忍,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为数不少的患者出现Horner征,可出现畏光,不伴恶心,呕吐,诱因可为发作群集期饮酒,兴奋或服用扩血管药引起,发病年龄常较偏头痛晚,平均25岁,男女之比约4∶1,罕见家族史。 3.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涉及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的炎性疾病,病因可为颅内颈内动脉的非特异性炎症,也可能涉及海绵窦,常表现为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复视,并可有第Ⅲ,Ⅳ,Ⅵ脑神经受累表现,间隔数月数年后复发,需行血管造影 以排除颈内动脉瘤 ,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4.颅内占位所致头痛:占位早期,头痛可为间断性或晨起为重,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成为持续性头痛,进行性加重,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 ,并可出现局灶症状与体征,如精神改变,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抽搐,偏盲,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 等,典型者鉴别不难,但需注意,也有表现为十几年的偏头痛,最后被确诊为巨大血管瘤 者。 5.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 或低血压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或动静脉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有偏头痛样头痛。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经体征,癫痫 发作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CT,MRI及DSA可显示病变。 6.偏头痛性梗死:极个别情况, 偏头痛可继发缺血性卒中,偏头痛渐进性病程和自发消退2个特点可与脑卒中区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