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肿大 腹胀 腹泻 腹痛 盗汗 齿龈出血 弛张热 便秘 鼻出血 斑丘疹 斑丘疹
1.潜伏期
本病的潜伏期为3~3.5月,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
2.临床症状与体征
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也可呈弛张热 型或稽留热 型,常伴有出汗,疲乏 ,全身不适及无力 ,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 ,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ADL,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末梢血液白细胞明显减少,继之出现贫血 ,鼻出血 ,齿龈出血 或皮肤瘀点 ,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 ,因而本病也被称为黑热病。
3.临床类型
李宗恩及钟惠澜(1935)将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结核型:缓慢发病,午后发热,盗汗 ,咳嗽 ,食欲缺乏 ,常被误诊为肺结核。
(2)伤寒型:约有1/3的病例先有发热,头痛 等症状,继之体温上升至39~40℃,持续不退,并有便秘 和腹胀 ,脾肿大及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减少,很类似伤寒病。
(3)波浪热型:有时患者热型呈波浪状,出汗多,脾肿大及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类似布氏杆菌病,但无关节疼痛 。
(4)疟疾型:发冷,发热及出汗,类似疟疾之发作,可每日或间日发作一次,一般只连续2~3天,但也可持续数周。
(5)双峰热型:约1/3的早期病例呈双峰热型,即24h内体温有两次升降,一次在清晨,另一次在午后或夜间。
(6)呼吸道感染型:不少病例的初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有些病例可类似流感。
(7)胃肠型:常见于儿童,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轻度腹泻 ,便秘,腹痛 等。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