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 小脑体征 锥体束病损 闭目难立征 步态不稳 恶心 发音障碍 复视 腱反射亢进 麻痹
放疗科 肿瘤科 神经外科 外科
无特发人群
无
手术治疗 放射性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颅脑MRI检查 小气脑CT扫描 脑诱发电位 脑脊液压力 头颅平片 颅脑CT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 及细胞计数多属正常,少数患者蛋白含量增多,一般认为腰椎穿刺结果对脑干肿瘤的诊断帮助不大。 1.颅骨X线平片 多无改变,因此类患者早期多无颅内压增高。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其他听觉功能检查,对准确地诊断肿瘤部位多有所帮助。 3.CT扫描 通常脑干胶质细胞瘤以低密度灶和脑干肿胀多见,少数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囊变甚少;向上可侵及视丘,向后外可发展至脑桥臂及小脑半球,强化扫描可有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为均匀的高密度;在亚急性及慢性期为低密度,室管膜瘤为高密度,能增强,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高密度,显著增强,结核球呈环形高密度,中央为低密度,能显著加强,为区别脑干肿瘤和脑干外肿瘤,必要时可进行脑池造影CT扫描,CT扫描可将脑干肿瘤分为3型:Ⅰ型为无强化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变;Ⅱ型弥漫性强化;Ⅲ型为环形强化,其中Ⅰ型多见,Ⅱ,Ⅲ型较少见。 4.MRI检查 脑干胶质细胞瘤常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多无囊变或出血,边界一般不清,形态不规则,多数肿瘤有Gd-DTPA增强,与CT扫描相比,由于其多视角成像及无颅底骨伪影干扰,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T1Wl及T2Wl上皆为均匀的高密度,轮廓清晰,常呈圆形,在亚急性及慢性期T1Wl及T2W1上也皆为高密度,室管膜瘤为长T1,长T2,向脑干外发展至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角,血管网状细胞瘤为长T1及长T2,球形位于延髓后方,结核球为环形高密度,加强后更显著,中间为低密度。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源于脑干的胶质细胞瘤 较常见,需同以下病变相鉴别,包括脑干血肿,成血管细胞瘤,转移瘤,胆脂瘤及肉芽肿等,脑干肿瘤也应与脑干脑炎相鉴别,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两者难以鉴别,有时两者CT或MRI表现也呈相似的改变,难以鉴别诊断,但脑干脑炎经临床应用激素,脱水 ,抗炎后症状可以减轻缓解,而脑干肿瘤虽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总的病情是进行性加重,在脑干病变性质不很确定时,可以通过直接手术或立体定向手术加以明确。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