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多发性神经炎 乏力 复视 高热 红斑结节 黄色结节 结痂 截瘫 局部淋巴结肿大
中医学 中医感染内科 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传染病科 寄生虫
无特殊人群
血液传播
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皮肤试验 血常规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重点检查项目1.血常规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结化脓时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 2.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从患者血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但该病原体大多呈细胞壁缺陷型,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只有在含鲜血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养6周才可生长,再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见多形性革兰阴性杆菌,因而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 3.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 :猫抓病抗原目前尚未商品化,因此采用从淋巴结穿刺液经加热杀菌后作抗原对诊断有较肯定的价值,皮试方法:取抗原0.1ml前臂掌侧皮内注射,48h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周围有30~40mm水肿红晕,此红晕一般存在48h,硬结可持续5~6天或4周,皮肤试验为迟发型变态反应,较灵敏与特异,其假阳性约在5%,间隔4周反复2次尚阴性可除外猫抓病诊断,感染后皮肤试验阳性反应可保持10年以上。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其效价≥1∶64为阳性,据报道其阳性率为88%,对照组仅3%,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本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确诊本病最易推广应用的方法。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ELISA~IgG抗体敏感性较低,不能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 上述IFA和ELISA-IgM抗体作为猫抓病血清学诊断标准,两者在血清型上很少有不同,并与五日热巴通体有交叉反应,若需分型应作细菌培养,以进一步明确。 4.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杂交技术,从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检出汉赛巴通体DNA,阳性率可达96%,但这种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方法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汉赛和五日热巴通体DNA的PCR检测,其CAT1,CAT2一对特异性引物,其核苷酸序列(5”→3”)为GATTCAATTGGTTTGAA(G和A)GAGGCT和TCACAATCACCAGG(A和G)CGTATTC,可扩增出414bp片段产物。 5.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于活检组织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检查,有助诊断,但组织染色不能区别巴通体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体。 感染早期电镜检查,可见血管壁及巨噬细胞内有多形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呈单个小体或成链状排列或聚集成簇,提示病原体具有亲和血管内皮细胞,曾有研究报道本病原体可在猫红细胞内发现,提示对红细胞也具有亲和性,通过患者淋巴结活检,在病变的淋巴结内可见副皮质区及滤泡间出现星状坏死性肉芽肿,后期形成多灶性小脓肿,然后通过化脓融合成较大脓肿,脓肿边缘可见上皮样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淋巴结被膜增厚,经数星期至数月后,病变淋巴结内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逐渐形成瘢痕,在病程1~4周内取病变组织应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检出病原体。
诊断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与猫,狗,猴及野兔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并存在被抓,舔或被咬破皮肤史。 2.猫抓病抗原皮肤试验阳性。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4.淋巴结组织活检符合典型的猫抓病组织病理特点,即坏死性肉芽肿及小脓肿 ,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发现有汉赛巴通体,凡具备上述中三项指标时,便可临床诊断为猫抓病,再应用血清学试验(IFA和ELISA-IgM方法)加以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淋巴瘤 ,结核病,兔热病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及艾滋病 等相鉴别。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