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气短 收缩期杂音 水肿 心动过速 心慌 心悸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率增快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原发性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婴幼儿
无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心内电生理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常规 胸部平片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血清钾
重点检查项目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心电图特征有: 1.慢性持续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房性频率常较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为慢:一般为150~180次/min,也可为100~150次/min,很少超过200次/min。 (2)异位P′波在标准导联中易于辨认:即使心房率快速时也易分辨,P′波的平均额面电轴为+110°~-90°,多数小于0°,P′波在Ⅱ,Ⅲ,aVF导联多半倒置,也可直立。 (3)心房率变动较大:清醒与睡眠时心房率可相差50次/min以上,动态心电图报告24h内可相差80次/min左右,这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有关,对体位,呼吸,吞咽,迷走神经刺激,活动,疼痛刺激以及情绪激动等因素很敏感,这些因素可以明显改变心房率,也有无诱因的自发增速的倾向。 (4)心动过速常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大多呈二度Ⅰ型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即使心房率明显缓慢也不完全消除,但当恢复窦性心律后则房室传导阻滞即消失,提示系房室交接区组织功能性阻滞所致,传导系统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波动也大,可为3∶2,4∶3,5∶4及6∶5等,当呈1∶1房室传导时,静脉注射毛花苷C可促使二度Ⅰ型传导阻滞出现。 (5)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期从不出现窦性心律。 (6)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可持续数天,数年甚至十余年。 2.慢性反复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为一系列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反复持续发作,每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时间一般为1~7s,个别长达21s。 (2)每阵发作的心房率为94~214次/min,多数为100~180次/min。 (3)每阵房性心动过速之间有窦性搏动1~4个,窦性搏动在3个以上者多有窦性心律不齐。 (4)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均不相同: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P′-R间期可随心率的快慢而改变,心率差异不大时则较固定,为0.12~0.17s,P′-P′间期不等,频率越慢变化越明显,差值为0.04~0.14s,故R-R间期也不等,常可见到P′-P′间期先逐渐缩短,继而进行性延长直至房性心动过速中止。 (5)慢性反复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联律间期一般不固定,差值为0.02~0.24s,可伴有单独房性期前收缩,其联律间期与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联律间期明显不等,差值为0.04~0.22s。 (6)某些持续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因说话,活动等因素影响,转为短阵反复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吸屏试验可暂恢复窦性心律,继而又反复发作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当停止刺激后由短阵反复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回复为持续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7)慢性反复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合并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约占30%。 3.慢性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每次房性心动过速均由窦性心动周期进行性缩短并达到临界程度时发生,反复发作连绵不断,窦性心搏间期缩短率越小(缩短越显著),则相邻的两阵房性心动过速之间相隔的窦性心搏就越多。 (2)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中,各异位P′波形态一致,在Ⅱ,Ⅲ,aVF导联一定直立。 (3)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第一个心动周期可长短不一,折返途径不变或折返途径改变,尚未破坏传导通路上近端共同通道的存在时,反复性房性心动过速持续;当折返途径因各种原因改变明显以致破坏了近端共同通道存在时,心动过速终止,窦性心律恢复。 (4)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间期中出现的房性期前收缩,其联律间期与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联律间期明显不同。 (5)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自行终止,吸屏试验使窦性心动周期一致,也可使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终止,但洋地黄不能减少或终止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6)慢性反复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分成下列两个类型: ①窦性周期进行性缩短达到某临界值时,由1个P-R间期不延长的窦性P波诱发一阵房性心动过速,其机制是窦性激动落在传导径路某处延长的不应期中,发生3相传导阻滞形成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②窦性周期进行性延长,达到临界值时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其机制可能是发生4相传导阻滞。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1972年Keane等采用的诊断标准为: 1.异位房性频率不恒定 平均频率低于180次/min,极少超过200次/min。 2.P′波易辨认 额面电轴几乎均异常。 3.心动过速呈持续性或反复持续性发作,两型可互相转变。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无效。 鉴别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点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异位频率固定,心率常大于180次/min,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但罕见持续超过10天,用普罗帕酮,ATP等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可终止发作。 2.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本症常为洋地黄中毒表现,或并发于其他严重情况,如肺心病,低血钾,缺氧等,并可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死亡。 3.持续性反复性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RAVNT) 与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有时较困难,但RAVNT是以折返机制构成环形运动,呈1∶1房室传导,RAVNT患者的P波电轴常在-90°~+15°;而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P波电轴常在+110°~-90°,故可作鉴别。 4.短阵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反复发作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可由吞咽或呼吸动作诱发,每一阵发作时间短暂,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之间,有一系列窦性心搏,而慢性反复性房性心动过速之间仅有1~4个窦性心搏间隔。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