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 抽搐 多梦 恶心 烦躁不安 反应迟钝 复视 昏迷 颅内压增高 木僵
外科 神经外科
无特定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颅骨透照试验 颅脑CT检查 颅脑MRI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颅骨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骨板变薄甚至外突,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囟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CT扫描: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球镜片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单侧等密度血肿应注意侧脑室的受压变形及移位,同侧脑沟消失以及蛛网膜下腔内移或消失等间接征象,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血肿包膜。 3.MRI: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MRI比CT扫描具有优势,MRI的T1加权,像呈T1值短于脑脊液的高信号,由于反复出血,血肿信号可不一致,形态方面同CT扫描,其冠状面在显示占位效应方面更明显优于CT。
诊断鉴别诊断 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之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 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采用CT扫描,不但能提供准确诊断,而且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双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等密度,至8.2周时则为低密度,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鉴别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确诊之前,特别是外伤史不明确者,易出现误诊,及时的影响学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临床上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颅内肿瘤 :无外伤史,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数较缓慢,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性质,相对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刺激或破坏的症状,如癫痫 ,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功能障碍,视力 减退,脑神经症 状,尿崩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进行性加重,头颅CT,MRI检查均可对两者做出鉴别。 2.脑血栓 形成:亦多见于老年人,但无外伤史,意识障碍 表现较轻而局灶性症状表现较重,多为急性静止时发病,缓慢进展,颅脑CT显示脑血管分支供应区低密度阴影。 3.神经官能症:头痛 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 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查体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CT检查 无阳性改变。 4.慢性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积液为淡黄色或无色透明,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脑脊液,低于血肿液体,实践证明,硬膜下积液可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常需颅脑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5.其他:应与正常颅压脑积水 ,脑脓肿 ,精神分裂症 ,高血压 脑出血 等进行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