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下腹痛)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慢性盆腔疼痛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钝痛 腹痛 焦虑 剧烈疼痛 恐惧 失眠 易激动 子宫内膜异位

  • 建议就诊科室:

    妇科 妇产科 妇产科学

  • 易感人群:

    女性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阴道分泌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静脉肾盂造影(IVP) 上消化道造影 腹部平片 内镜检查 腹腔镜 经阴道超声

重点检查项目

阴道分泌物检查,激素水平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超声波:作为妇科最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测手段,超声波可发现盆腔的异常解剖,区分包块的性质(囊性或实性),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辨别血管特征,但并不总能提供CPP的病因信息,无论经腹部或阴道超声,可初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疑虑,结合详细的病史资料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超声波不一定是必查的项目,而对于腹壁紧张,不能配合或不接受盆腔检查的患者,则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近年来,多维超声技术的进展,必将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X线:包括静脉肾盂造影,钡灌肠,上消化道造影 ,腹平片和骨盆像等,主要针对常见的造成CPP的非妇科情况,如泌尿系结石,肠道病变和骨骼病变等有目的地选择性应用。 (3)CT和MPI:是更敏感但也更昂贵的检查项目,选用之前医生应明确有无明显的疑诊倾向,需要这样的检查予以证实,如:①怀疑恶性肿瘤;②怀疑腹膜后病变;③直肠阴道隔或阴道穹隆部的可疑子宫内膜异位灶等,不宜使用上述两种检查印证体格检查已经发现的阳性体征。 2.内镜检查 (1)膀胱镜:当考虑症状来源于下泌尿道,在排除感染的情况下,行膀胱镜检查是必要的,一般的膀胱镜在门诊即可施行,但如果疼痛伴有尿频,尿痛,且在膀胱充盈时症状加重时,怀疑间质性膀胱炎,则需要入院在麻醉下充分评估,间质性膀胱炎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可见到膀胱壁上典型的淤血点,而这一过程如不给麻醉,患者是难以耐受的。 (2)结肠镜 :来源于肠道的症状在CPP中并不少见,腹泻和便秘交替极有可能是肠激惹综合征,但如果患者主要为腹泻且便中带血和黏液,则必须检查有无结肠黏膜的病变,结肠镜是下消化道最准确的检查方式,可清楚地显示肠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但仍需强调把握特定指征。 3.腹腔镜 腹腔镜作为微创的直视诊断工具,被妇科学家视为用于评估CPP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据统计,40%以上的腹腔镜检查是用于对CPP的评估,腹腔镜可以得到盆腹腔各脏器表面清晰的图像,还可同时采集病变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因而能够发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的病理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也只能确认60%CPP的病因,即使是腹腔镜发现了某种病变,也多是导致CPP的部分原因,因此在决定实施腹腔镜检查之前,应根据从病史,体格检查到其他辅助诊断结果得出的初步评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致痛因素,只有当确认腹腔镜检查的结果将切实改变对患者的治疗时,再实施手术。 近年来,新型小口径纤维内镜的研发,使诊断性腹腔镜在门诊得以广泛开展,纤细的“针式”镜具有更完善的光学特性而且进入腹腔的创伤更小,这种在局麻下施行的腹腔镜检查还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患者在术中是意识清醒的,因此可以配合术者寻找致痛的病灶,比如牵拉粘连便引起患者惯有的疼痛,则进一步行粘连分解是合理的。 常见的CPP镜下所见如下: (1)子宫内膜异位症(EM):典型的EM病灶也许不难识别,但CPP患者往往存在不典型的EM,各种细微的非色素性病灶需要近距离(距镜头1~2cm)和多角度观察才可能察觉,有时还需要做腹膜活检才能发现,EM灶常常隐藏在瘢痕组织下方,要警惕粘连,瘢痕和解剖变形等迹象,借助器械和术中的阴道直肠三合诊 配合,耐心的触诊,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不漏诊。 (2)粘连:不是所有术中发现的粘连都是造成CPP的元凶,一般而言,膜性粘连与CPP无关,而致密的粘连,造成解剖的扭曲和脏器功能的破坏则极有可能是致痛的原因,根据术前查体所绘的疼痛定位图与术中所见相互印证有助于鉴别诊断。 (3)疝腹股沟疝:在腹腔镜下的表现为圆韧带侧的腹膜疝口,直疝有时可在海氏三角发现腹膜的薄弱区或缺损,如果显示不清,可将海氏三角区腹膜牵向头侧,即可发现皱襞或疝囊,股疝在腹腔镜下的显露相对复杂。 (4)盆腔淤血综合征:腹腔镜并不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的最可靠方法,由于Trendelenburg体位下,静脉回流增加,静脉曲张可能消失,经阴道超声 和经宫颈静脉造影都是微创且更准确的方法,最好在腹腔镜前予以完善。 (5)其他:有些情况常在CPP的腹腔镜检中见到,但极少是CPP的原因,比如功能性卵巢囊肿,Morgagni囊肿,腹膜窗(Allen-Masters综合征)等,它们转移术者的注意力而忽视继续寻找真正致痛病因的努力。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应仔细全面系统地进行,以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找出器质性疾病,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诊疗工具,但有时仍难以透析CPP这样的复杂病变,在找不到引起盆腔痛的明显器质性原因时,医生不应轻易诊断为心理性盆腔疼痛,而应与精神科医师共同讨论,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最后的诊断,还应注意避免重复或不必要的检查或诊断性试验。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做腹腔镜手术时,如果发现了能引起盆腔疼痛的病变,诊断和治疗并不困难,找不到明显躯体性病变的CPP称为特发性盆腔痛(pelvagia),诊断和处理就相当棘手。 针对CPP的诊断试验应着眼于以下目的:①寻找和识别导致疼痛的可纠正性病因;②排除致命性疾病,如癌症;③提示治疗和指导预后,而诊断手段应从经济,微创的方法开始,根据逻辑的分析加以判断。 病史采集: 接诊CPP患者,首先应以轻松的语言,随和的态度使其消除最初的恐惧 ,接受她疼痛的事实,不要急于猜测她所主诉的疼痛多少来自肉体,多少来自心理,力求使患者以坦诚的心态讲述自己的病痛,讨论自己情绪上的忧虑。 对于疼痛的描述,包括位置,持续时间,时间特性,伴随症状,活动时疼痛类型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疼痛与机体功能变化的关系等都是重要的问题,如局灶性,与位置相关的疼痛可能与粘连有关;晨轻暮重的盆腔痛可能与盆腔充血 有关,而随着CPP病程的延长,即使器质性病变保持稳定,疼痛的范围也可逐渐增大。 完善的CPP病史资料还应包括各方面疾病史及其治疗史,性生活史以及情绪,婚姻冲突等情况;采集情况时,从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提供之材料常可获得有价值的线索。 体格检查: 对CPP的体格检查,要求临床医生对CPP的相关病理生理和器官解剖以及功能间的关联十分熟悉,从而做到全面,细致且有技巧性。 在指导患者放松腹部,大腿和阴道口肌肉以减轻检查时不适的同时,可了解患者控制肌肉紧张的程度,肛诊触及肛提肌和梨状肌引起疼痛,提示有盆底肌紧张痛,不适的感觉通常表现为盆腔受压感和向骶部的放射痛,接近肛提肌的附着点,这种情况常作为某些盆腔痛的结果,但本身也可是疾病。 双合诊和三合诊应注意附件区有无增厚,活动度如何,有无盆底松弛,尾骨压痛以及可能造成性交痛的病灶等,轻柔的触诊可能检查到与阴道口前庭炎或阴道较高部位触发点相符合的敏感区域,以指尖轻柔地触诊腹壁可以发现肌肉组织中的触痛点。 盆腔检查有时需要与局部神经阻滞相结合,以去除干扰,利于鉴别诊断,比如在腹壁或盆壁的痛点注射局麻药,使局部肌肉痛缓解后在重复盆腔检查,医生可区分是真性的脏器疼痛还是周围的肌肉痛,再如经阴道阻滞宫骶神经后,若盆检触痛缓解或消失,则估计疼痛来源于子宫;而如若疼痛不缓解,除疼痛系非子宫来源外,难以区分阻滞失败的可能性。 心理评估: CPP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到底是其“因”还是其“果”,目前还很难予以辨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合时机或缺乏技巧的心理评估,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学调查的结果不是去决定患者的疼痛是否为心理性的或是谁需要手术,而是对病情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并作为日后评价病情进展或治疗措施疗效的基础,应向患者说明这层含意,以得到充分配合。 总之,CPP的病因复杂且不尽明确,涉及的相关学科众多,正确的诊断极具挑战性,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和密切的学科间合作是建立诊断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型研究方法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鉴别诊断: 慢性盆腔疼痛应与以下症状相鉴别: 一、盆腔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或称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此阶段,患者身心处于相当的痛苦之中。80%晚期癌症患者有剧烈疼痛,估计每天世界上至少有500万人经受着疼痛的煎熬。 癌性疼痛已成为各有关科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对象,特别是疼痛诊疗的重要内容。 当瘤细胞侵入或压迫盆腔神经即可产生剧烈疼痛。肿瘤细胞侵犯血管,会使该血管供血障碍,也会产生疼痛。 二、心理性慢性盆腔疼痛: 心理性盆腔痛为钝痛、持续性发作、往往在觉醒后疼痛、遇有社会心理因素时发作、疼痛部位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无放射痛、呈转移改变及弥漫性、长年累月维持同样的疼痛、检查后不会触发或增加疼痛、处理人际关系不当时即会发生。 三、器质性下腹部疼痛: 器质性下腹部疼痛为锐痛、痉挛性、间歇性、可发生于任何时间、睡眠时可因疼痛而觉醒、沿神经分布途径放射、有典型压痛点、发展或很快好转或更加剧烈、在手法检查后产生或加剧、不受情绪影响。 四、其他: 慢性不定位性疼痛还应考虑其他与妇科无关的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肠粘连、肠道蛔虫症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