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肢体疼痛 皮肤湿冷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 皮肤干燥 皮温降低 四肢远端麻木、疼痛或异样感觉 指(趾)麻木
血管外科 外科
青壮年男性
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脉波 肢体血流图 血管造影 血流变学检查 红外热象图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在获得病人症状及病史的详细资料后,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物理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患者肢体动脉血供情况,内容包括检查患者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营养状况和动脉搏动等。查体时应注意运用方法要正确、全面,不要缺项。其要点为: 1.不管症状主诉为单肢还是双肢,均要对双侧肢体同时检查。患肢为单侧肢体时可以正常的对侧作为对照;两侧肢体均患病时,则以同侧肢体近心端作为对照。 2.我国人种肤色略黄,查看皮肤颜色时注意两侧肢体对照检查。如果一侧较对侧苍白或苍黄时,可考虑动脉供血不足;如果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而检查时皮肤颜色正常,需要进一步做肢体抬高试验。方法为以70?觷角度抬高双侧下肢60秒,如果出现皮色苍白,仍提示有动脉狭窄或闭塞。 3.用扪诊法检查肢体皮肤温度时应注意检查者用尺侧的三个手指背侧对肢体的对称部位,由远到近地进行触摸,如果明显较对侧低,表明该肢体供血不足。同一肢体远端和关节处的皮温较近心端和肌肉丰厚之处略低,但如果远段肢体皮温明显低于近心端肢体,同样说明远端肢体供血不足。 4.皮肤营养状况检查内容包括有:皮肤质地、弹性,汗毛、爪甲及肌肉情况。严重慢性缺血导致的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光薄、干燥、脱屑、失去弹性,趾甲生长缓慢、增厚,汗毛稀疏或全脱,肌肉萎缩;后期则肢体末端出现溃疡或坏疽。 5.做周围动脉搏动检查时也要注意同时触摸两侧肢体动脉搏动,如一侧减弱或消失,另一侧正常说明减弱侧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如双侧动脉均弱或触不到,还要考虑除外由于肥胖、水肿或先天变异的原因所致。
诊断鉴别自我诊断 1、先检查足背动脉有否正常搏动,如有正常搏动,则可排除脉管炎,这是最简单的筛选性检查。如足背动脉触诊无搏动或仅有微弱搏动,则需要作进一步检查,而采用国际通用的无损伤性血管检查踝/肱指数测定,它是诊断脉管炎的客观标准,不仅能判断下肢中、小动脉有否缺血,而且根据其数值大小能客观反映下肢动脉缺血的程度。脉管炎患者的动脉造影结果与踝/肱指数测定的结果一定相符合。 2、必须强调的是脉管炎病程长、病情重,治疗万勿操之过急,不能昨方今改,一般治疗持续时间需超过3个月。 3、对于已有缺血、坏疽等血运明显障碍或溃疡的脉管炎患者,病程相对时间延长,所以在发现足部有异样的改变时,应及早的接受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以免延误病情。 脉管炎应与下列疾病相辨别: (一)雷诺(Raynaud)综合征 为血管神经成果混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发作性痉挛, 其临床紧张体现为当受冷或感情冲动后 ,手指(足趾)皮色突然变为苍白, 继而发紫, 渐渐转为潮红 ,然后光复正常 ,少数脉管炎患者, 早期也可出现雷诺综合征的上述体现, 因而必须与其相辨别 。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如下:①大多为青年女性;②发病部位多为手指, 且常为对称性发病;③患肢动脉搏动正常既便病程较长指(趾)端也很少产生坏疽。 (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均为慢性闭塞性脉病变, 二者在症状, 体征和病程生长上颇为相似, 但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有下列特点:①患者年岁较大, 大多在50岁以上 ,不肯定有吸烟嗜好;②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脂, 冠心病 ,动脉硬化或糖尿病;③病变动脉常为大, 中型动脉, 如腹主动脉分叉处, 髂动脉, 股动脉或腘动脉, 很少陵犯上肢动脉;④X线摄片可表现动脉有不规矩的钙化阴影;⑤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体现。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变常累及多处大动脉;活动期常有低烧,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造影表现主动脉紧张分支开口局促或壅闭。 (四)结节性动脉四周炎 本病紧张陵犯中小动 肢体可出现类似脉管炎的缺血症状, 其特点为:①病变普遍常累及肾、 心、 肝 、胃肠道等动脉;②皮下有循动脉行径分列的结节、 紫斑、 缺血或坏去世;③常有发热 、乏力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及高球蛋白血症等;④确诊常需行活构造查抄 (五)糖尿病性坏疽 脉管炎产生肢端坏疽时, 需与糖尿病性坏疽辨别, 糖尿病患者有繁渴、 易饥、 多尿的病史。 尿糖阳性、 血糖增高。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