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 高血压 呼吸困难 焦虑 恐惧 面色苍白 上腹部疼痛 收缩期杂音 无力 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血管内科 内科
老年人
无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肌钙蛋白 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肌灌注显像 心电图 酶学检查 动物实验 造影检查 血压 冠状动脉造影
重点检查项目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或正常,或有脂质代谢异常,白细胞及血沉正常,心肌酶及肌钙蛋白 ,肌球蛋白正常。 1.心电图(ECG) 心电图检查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常用的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和负荷心电图3种。 (1)静息心电图:典型心绞痛的病人休息心电图正常占50%~83%,可能见到的心电图改变有:ST-T改变,QRS波异常,异常Q波,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 异常(Q波宽>0.04s,深1/4R)提示既往有过心肌梗死,其中某些可无相应症状,梗死Q波可伴有或不伴ST-T改变,此外,个别心绞痛发作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发作终止,则Q波消失。 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非特异性ST-T改变,缺乏特异性,诊断心肌缺血的可靠性差,心绞痛发作时,大部分病人可因暂时性的心肌缺血而出现ST段改变,即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部分患者表现仅为T波倒置,或原有T波倒置者T波度为直立(伪改善),是由于室壁运动障碍引起心绞痛,缓解后迅速恢复,这种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有较高价估。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提示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室的功能不良。 左前分支阻滞及左后分支阻滞可见于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及心脏位置改变,见于心绞痛发作时,有诊断意义。 QRS波短挫,QRS波低电压是诊断心肌缺血非常敏压指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但也有少数病人发作时无心电图改变,故不能以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正常而排除心绞痛的诊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阳性标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J点后0.08s处)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而且下一次ST段压低应在前一次ST段压低恢复到基线至少1min后出现,上斜型ST段,J点下移及T波改变不能作为心肌缺血指标,通过Holter连续监测24~48h,不仅可记录到患者日常活动,休息或睡眠期间胸痛发作时心肌缺血的心电变化,而且可记录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变化,冠心病患者Holter监测中约75%日常生活中的缺血性ST段压低是无症状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与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之比平均为3~4∶1,与冠状动脉造影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动态心电检出冠心病的阳性率达80%,假阳性率为13%,老年患者受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做运动试验检查,Holter监测有一定诊断价值。 (3)负荷心电运动试验:静息心电无改变者可做本试验,目前多采用多级踏车或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判断:阳性标准: ①运动中和(或)运动后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J点后0.08s处)压低≥0.1mV;或ST段呈水平型抬高≥0.1mV; ②ST段压低伴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成对室早,多源室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③U波倒置; ④运动引起劳力性低血压 ,收缩压 降低≥10mmHg; ⑤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目前认为,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时,才使运动试验产生心电缺血性改变,根据大量心电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研究结果,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心电运动试验的敏感性为37%~60%,2支病变为69%,左主干或3支病变为86%~100%,其中前降支病变者心电运动试验阳性率高,回旋支病变者易出现假阴性;同一支冠状动脉病变近端狭窄者较远端狭窄者阳性率高;冠状动脉虽有严重狭窄,如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运动试验可以阴性,此外,上述ST改变,如出现于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低运动量(平板运动试验的Bruce方案1级运动量,METS 5.0)时,如有多导联ST段重度压低(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2mV)和(或)血压下降,提示有左冠状动脉主干或3支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估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病人在静息状态下可以表现心肌缺血,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冠状动脉储备时,可以导致心肌缺血,故运动心电图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适应证:根据199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HA/ACC)推荐的运动试验标准,主要适应证有: ①确定冠心病的诊断; ②胸痛的鉴别诊断; ③早期检查隐匿性冠心病; ④确定与运动有关的心率失常; ⑤评价心功能; ⑥评价冠心病治疗效果(药物,PTCA,CABG等); ⑦评价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 ⑧指导病人的康复。 禁忌证:随着临床研究领域增加,治疗手段更新和经验的积累,运动心电图(EET)的应用范围已明显拓宽,禁忌指征有所放宽,最近美国《EET指南》中制定绝对禁忌证有: ①2天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 ②药物未能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③产生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未控制的心率失常; ④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⑤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衰; ⑥急性肺动脉血栓或梗死; ⑦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⑧急性主动脉夹层。 运动终点:活动平板终止方式有症状限制性和心率限制性(目前常采用达到预期最大心率的85%~90%),《EET指南》中限定的绝对终止指征有 ①收缩压下降≥1.33kPa; ②中度至重度心绞痛; ③恶性神经系统症状,如晕厥; ④低灌注,如发绀,苍白; 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⑥ST段抬高≥1.0mV。 2.超声心电图 (1)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运动试验:检测方法:以静息时室壁收缩运动正常者为对象,按Balke方案的活动平板试验进行,运动后即刻(1~2min)作2DE,以出现一过性室壁运动异常为阳性,检测冠心病(CHD)的标准: ①在心绞痛发作或做运动试验时,缺血区局部心室壁收缩运动幅度减低,消失甚或反向运动(矛盾运动),其中以减低为最多见。 ②超声多普勒的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图,显示舒张末期频谱幅度(A峰)>舒张早期频谱幅度(E峰),E/A比值<1.0(正常E/A比值>1.0),提示左室顺应性降低。 ③运动中左室射血分数(EF)未能增加,提示左室泵功能减低,2DE运动试验对冠心病(CHD)诊断的敏感性平均76%,特异性平均86%,较心电图运动试验的敏感性高。 (2)药物负荷:老年病人或无运动能力不能完成额定运动量者,或运动所致呼吸加速影响图像质量时可行药物负荷,常用药物有双嘧达莫,多巴酚丁胺及腺苷,其中以多巴酚丁胺的敏感性较高,优于双嘧达莫,但3种药物负荷的特异性相仿,临床应用多巴酚丁胺者较双嘧达莫为多。 (3)心肌对比超声显像(MCE):又称超声心肌造影,珠江医院心内科已初步成功研制了声学对比造影剂,是一种含氟碳气体的糖蛋白微泡液(C3F8-糖蛋白声振液),在动物实验 成功基础上,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对12名志愿者静脉注射新型造影(0.01ml/kg)后,获得满意结果:正常心肌产生视觉可辨的明显的超声对比增强;缺血区心肌显示微泡造影剂稀疏区;心肌坏死区则显示节段性充盈缺损,其中1例女性患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超声心肌造影显示前间隔节段充盈缺损,后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T)证实前间隔同一节段存在充盈缺损,所有静注新型造影剂患者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心电图,血压监测无改变。 3.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T)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方法有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负荷试验两种,后者分为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国外学者认为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是一项准确,敏感和无创的主要检查方法,适应证为: ①胸痛的病因诊断; ②心肌缺血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 ③了解CABG或术PTCA前后的心肌供血情况; ④判断冠心病的预后,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201IL或99mTc-MIBI做运动负荷试验,正常心肌显像均匀,缺血或梗死区心肌的冠脉血流量减少而出现放射性释疏区或缺损区,放射性核素运动负荷心 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有重大价值,与ECG运动负荷试验相比,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强,尤其适用于女性,一项包括1042例SPECT心肌显像运动试验的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诊断冠心病的总敏感性为90%,1支,2支及3支冠脉病变的检出率为83%,93%和95%。 放射性核素药物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的常用药物有双嘧达莫,多巴酚丁胺和腺苷,老年人如因肺部感染,严重心肌缺血,缺乏锻炼以及全身状态而使运动负荷试验的应用受到限制,药物负荷核素试验有助于述检测上述病人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何作祥等1996年观察21例多巴酚丁胺201TL三维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为92%,敏感性96%。 4.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心室造影 上述的病史,临床症状及各项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估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冠心病的确诊以及冠脉狭窄的部位,形态,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准确判断,仍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脉造影对患者是否需要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包括PTCA,旋切及支架植入,以及CABG),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手段,并不是所冠心病人都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但有以下情况时做此检查是必要的: (1)临床症状,无创性检查方法不能肯定有无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2)临床症状或无创性检查方法提示不能肯定有无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3)心绞痛症状较重,而内科治疗不满意,影响日常生活者。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目的是选择病人做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深化了对冠心病的认识: 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劳力性心绞痛的关系:重度劳力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Ⅲ,Ⅳ级),以左主干病变支或多支病变多见。 ②劳力性心绞痛1支,2支,3支病变的发生率大致相同,但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道单支病变较多(36%~48.4%)2支3支其次。 ③左主干病变国内报道7%~14%,国外报道5%~10%。 ④约10%的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无重要病变,其中一部分麦角新碱试验阳性提示冠状动脉痉挛,麦角新碱试验阳性者可能是小冠状动脉舒张功能不全所致,如X综合征,左心室造影: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主要方法,可计算EF值,发现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运动低下,不运动,矛盾运动),对选择病人做血运重建术有重要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大量资料证明本检查方法是安全的,死亡率0.1%~0.45%,合并心肌梗死0.61%,血检栓塞并发症0.23%。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主要靠问诊,这是任何其他诊断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如有典型症状,心绞痛的诊断可以成立,由于劳力型心绞痛亦可见于其他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应注意原发病的诊断,排除了其他疾病后,可以认为劳力性心绞痛是冠心病所致。 稳定型心绞痛 应注意与初发劳力性心绞痛鉴别,两者的主要不同点是后者的发病在1个月以内,且有发作加重的倾向,心绞痛症状可以不严重,劳力性心绞痛与自发型心绞痛并存并不罕见,以劳力性心绞痛为主,但有时心绞痛发作与劳力无关,此类型应诊断为混合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与变异型心绞痛 的鉴别要点是后者发作与活动程度,情绪无关;症状较重,持续时间长,休息不能缓解疼痛的发作;心绞痛发作时有ST段抬高,发作过后ST段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1.食管疾病 常见有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裂孔疝 及食道痉挛,可引起胸痛,易与心绞痛相混淆,根据这些疾病的病史,胸痛的发作特点,胸痛与饮食的关系,结合钡餐或胃镜 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2.胆囊炎 常突然起病,疼痛多位于上腹部,较为剧烈,伴发烧,白细胞增多等,腹部B超可明确诊断。 3.急性心肌梗死 疼痛的部位,性质相同,但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一般>30min,结合病史,动态观察ECG,血清酶学检查不难与心绞痛相鉴别。 4.急性肺梗死 病人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伴有胸痛,但胸痛在吸气时加重,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 5.前胸壁疾患 包括肋软骨炎,胸壁挫伤,流感病毒所致胸大肌疼痛,带状疱疹 等。 6.颈椎或胸椎骨关节病 当累及脊神经背根时可引起严重胸痛,以及颈肋 ,左肩肩周炎 可产生类似心绞痛症状。 7.非缺血性心绞病所致胸痛 如心包炎,心肌病 ,二尖瓣脱垂,二尖瓣或主动瓣疾患等。 对于胸痛症状模棱两可,不能肯定是否为心绞痛者,应进一步做心电图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等检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及病变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病人作PTCA或CABG,当部分冠心病 患者CAG结果正常,而MCE或ECT存在充盈缺损时,应考虑微管病变,此时进一步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