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便秘 胆结石 胆囊触痛征 胆囊积脓 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不良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增大 胆总管结石
肝胆外科 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老年人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口服胆囊造影 腹腔镜 血常规 剖腹探查 胃镜 纤维胃镜
重点检查项目1.急性胆囊炎 血常规: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通常在1.2万~1.5万/mm3之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9/L,并有显著的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慢性胆囊炎 十二指肠引流:如B管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3.急性胆囊炎 (1)超声检查:B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常需借B超等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B型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测定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尤其对检测胆石准确可靠,是论断急性胆囊炎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也是观察老年人病情演变的指标之一。 (2)放射线检查:腹平片具有论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①胆囊区结石;②胆囊阴影扩大;③胆囊壁钙化斑;④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见于产气细菌感染引起者),胆囊造影:①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②静脉注射法:应用60%的泛影酸钠(sodium diatrizoate),用量按2.2ml/kg计算,与等量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快速静脉点滴,如胆囊呈现圆弧状或环形显影,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 (3)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胆系扫描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静脉注射131四碘四氧荧光99mTc后90min内,倘胆囊区无故放射性物质,则表示有胆囊管梗阻,可考虑是急性胆囊炎。 4.慢性胆囊炎 (1)超声波检查: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有诊断意义。 (2)腹部X线平片:如系慢性胆囊炎,可发现胆结石,胀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斑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3)胆囊造影:可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等慢性胆囊炎影像,当胆囊不显影时,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损害或肝脏色代谢功能失常所致,则可能是慢性胆囊炎。 (4)胆囊收缩素(C.C.K)试验:口服胆囊造影剂使用胆囊显影后,将C.C.K作静脉注射,在15min内分次连续摄胆囊片,如胆囊收缩幅度小于50%(表示胆囊收缩不良),并出现胆绞痛,为阳性反应,表示为慢性胆囊炎。 (5)纤维腹腔镜检查:直视下如发现肝脏和胀大的胆囊为绿色,绿褐色或绿黑色,则提示黄疸为肝外阻塞;如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的粘连,以及胆囊变形等,则提示为慢性胆囊炎。 (6)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诊断疑难肝胆疾病及黄疸的方法,它既能对慢性胆囊炎作出明确诊断,又能了解肝脏的表现情况。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1.急性胆囊炎 (1)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 (2)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 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 (3)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 (4)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黄疸指数和胆红素可能增高。 (5)B超可见胆囊肿 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 (6)X线检查:胆囊区腹部平片可有胆囊增大 阴影。 2.慢性胆囊炎 (1)持续性右上腹钝痛 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的叩击痛。 (5)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 (6)B超可见胆囊结石 ,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7)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 ,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 ,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鉴别诊断 1.急性胆囊炎 应与引起腹痛 (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这些疾病主要有:急性胰腺炎 ,右下肺炎 ,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和急性阑尾炎 等,上述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特殊的检查方法,只要详细地询问病史,细致地分析病情,动态地观察病情变化,鉴别一般不难。 2.慢性胆囊炎 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 ,胃肠神经功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鉴别,慢性胆囊炎时,进食油腻食物后常有恶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剧,此种情况消化道疾病少见,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 ,肝功能和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