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虫体微白色,呈半透明丝状,雄虫长30~34mm,宽0.35~0.43mm雌虫长50~70mm,宽0.5mm,常寄居于皮下与眼结膜下,可存活15年之久,微丝蚴长250~300μm,宽6~8.5μm,多在白天10~15时于患者外周血中出现,亦曾发现于尿,痰,脑脊液中,呈昼现周期性,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
(二)发病机制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