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肠穿孔 低蛋白血症 淀粉样变性 恶心 腹痛 腹泻 腹胀 肛裂 肛门病变
骨科 骨关节科 骨外科
好发于青壮年
无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血常规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免疫学检测 内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血常规及血沉 由于失血或骨髓抑制,以及叶酸或维生素Bl2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增速,可反映出病变的活动和炎症程度。 2.生化学检查 血清α2球蛋白升高,腹泻明显者常见低钾,低镁血症,低钙血症是由于广泛肠黏膜受累和维生素D吸收不良所造成的,低蛋白血症是由于蛋白质漏出而引起的,十二指肠液检查甘氨酸 和牛黄酸含量比值增高,提示末端回肠病变广泛,血清溶菌酶 能反映出活动性肉芽肿的炎症程度,其正常值为5mg/L,本病则在10mg/L以上,可用以判断病期活动性及观察治疗效果,广泛小肠切除有碘-聚维酮试验(Ⅰ-PVP)异常(正常人粪便排泄率<1.5%),复发者碘-甘油三油酸酯试验(I-triolein)异常。 3.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 ,狼疮细胞 均为阴性,HLA-B27阳性者易发生周围关节炎或者强直性脊柱炎,血清IgA示预后良好。 4.X线检查 发病部位以末端回肠为多见,早期由于黏膜下层炎症水肿,X线检查表现肠黏膜皱襞增粗,变平及消失,病变肠形态较固定,但肠管一般无明显狭窄,其他肠道可出现分节,舒张等功能改变,由于分泌增多,钡剂常分散呈斑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黏膜下层可有大量肉芽组织增生,黏膜皱襞可出现卵石样或息肉样充盈缺损,溃疡形成后,肠腔充盈时轮廓常呈锯齿状或尖刺状,此即龛影所在,肠管外形常固定,局部蠕动消失,因肠壁增厚,肠间距可增宽,晚期肠段可发生大量纤维化,肠腔明显狭窄时,X线显示肠腔呈线状不规则狭窄,黏膜皱襞消失,狭窄段长短不一,从1~2cm到较长范围不等,而且可以间断多发,有时见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表现,但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局限性肠炎单独侵犯结肠者较少见,多发生于右侧结肠,尤以盲肠好发,并常同时伴有回肠末端病变,结肠受侵犯时也可发生于多个节段,并累及左侧结肠,早期表现为结肠动力增速,刺激征象明显,钡剂不易充盈,慢性期肠腔变窄,肠袋变浅或消失,多为一侧性,但有时亦可呈对称性,肠管边缘可有乳头状高低不平的突出或有纵行的小溃疡。 除小肠及结肠改变外,还可出现多发性周围性关节炎,但在X线上可以不出现关节侵蚀改变,骶髂关节炎的X线改变同强直性脊柱炎,Acheson(1960)发现,在742例局限性小肠炎病例中,2.3%有强直性脊柱炎。 5.内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 检查可发现小的和初期病变,通过活检可获得确切诊断,内镜可见:①溃疡;②黏膜呈铺路石形;③充血,水肿;④袋形改变,狭窄,假息肉形成等,肠壁溃疡有两种:一种为细小溃疡,多见于早期;另一种为较大的圆形,椭圆形或缝状溃疡,在病灶处活检可找到典型的肉芽肿和非特异性炎症乙状结肠镜检仅对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有价值,部分病人活检可见到肉芽肿,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空肠病变者,可作纤维内镜检查。
诊断鉴别临床上遇有慢性腹泻,腹痛,发热,贫血 ,体重减轻 ,腹部包块,肛门病变 和低蛋白血症 者,应考虑本病,结合X线检查,内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有发热,右下腹痛 等症状,与本病相似,但对抗生素治疗效果好,而本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活组织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2.急性出血性肠炎 二者都有腹痛,腹泻 ,便血 和局部压痛,但克罗恩病多为慢性型,经常反复,急性出血性肠炎极少复发,另外,X线及内镜检查 结果也不相同。 3.溃疡性结肠炎 多数呈弥漫性侵犯结肠和直肠,为肠黏膜的浅层炎症,罕见有增殖性变化,肠壁肥厚,狭窄,瘘管形成及肛门病变少见,对不典型病例,二者较难鉴别,偶尔两病也可同时存在。 4.缺血性肠炎 发病年龄约80%在50岁以上,既往有心血管病史,起病突然,病情发展快,常形成缩窄,受累的肠段多为脾曲,横结肠与降结肠,钡灌肠检查常可见有“拇指纹征”。 5.肠结 核 在临床症状,好发部位上与克罗恩病相似,肠结核的典型X线征象是可以见到与肠管长轴成直角的环状或带状溃疡和由于溃疡周围瘢痕形成的特征性狭窄,无卵石征及跳跃区,鉴别困难者可试行抗结核治疗观察。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