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要点
美国葡萄膜炎学会研究和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以下诊断标准:
①周边视网膜出现1个或多个坏死病灶,病灶边界清楚,黄斑区的损害尽管少见,但如果与周边视网膜同时存在,则不能排除ARN的诊断;
②如果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变进展迅速;
③疾病呈环状进展;
④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病变伴有动脉受累;
⑤玻璃体和前房显著的炎症反应,视神经受累,巩膜炎及眼痛有助于诊断,但不是诊断所必需的,ARN的诊断不依赖于坏死的范围,只要符合上述标准,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由于ARN可引起前葡萄膜炎 ,显著的玻璃体炎症和视网膜炎 症,所以应与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或其他疾病相鉴别,这些疾病包括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梅毒 性视网膜炎,大细胞淋巴瘤 ,Behcet病 ,急性多灶性出血性视网膜血管炎 ,细菌性眼内炎,真菌性眼内炎,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等。
1.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免疫功能障碍者感染疱疹病毒后出现的一种独立的坏死性视网膜炎,其特点是出现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视网膜炎,与ARN不同,它很少出现或不出现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炎症发生也较轻,且疾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后极部受累。
2.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 CMV性视网膜炎均发生于免疫抑制者或全身CMV感染的新生儿,病程长,进展缓慢,疾病早期往往累及后极部视网膜,病变多不是致密的黄白色坏死灶,而是呈颗粒状外观的炎症改变,通常病变沿弓状血管走行分布,并常累及视神经,但玻璃体的炎症反应常较轻,累及周边部的CMV性视网膜炎往往表现出前后方向狭窄的坏死区,坏死常邻近于色素性改变的部位,并位于其后部,CMV引起的视网膜坏死有独特的“破碎的干酪”样外观,并常伴有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的渗出,但视网膜脱离 发生率没有ARN的发生率高,根据这些特点可将其与ARN鉴别开来。
3.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 在免疫抑制者,弓形虫可以引起广泛的视网膜坏死及严重的玻璃体炎,眼内液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免疫抑制者.可在诊断性治疗或不治疗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血清特异性抗体及临床变化,以确定诊断。
4.梅毒性视网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 梅毒可引起视网膜动脉炎,片状视网膜混浊和玻璃体炎,在HIV感染者它尚可引起广泛的暴发性视网膜损害,密螺旋体和疏螺旋体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5.眼内淋巴瘤: 眼内淋巴瘤(以往称网状细胞肉瘤 )偶可引起相似于ARN的改变,病程长,急性炎症体征不典型,但易引起视网膜下病变,且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一般无大片状视网膜坏死,玻璃体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Behcet病性葡萄膜炎: Behcet病可引起视网膜炎和显著的视网膜血管炎,常伴有明显的眼前段炎症,前房积脓发生率高,并且反复发生,此种葡萄膜视网膜炎具有反复发作,复发频繁的特点,患者常伴有明确的全身表现,如复发性口腔溃疡 ,多形性皮肤病 变,阴部溃疡,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根据这些特点一般不难将其与ARN相鉴别。
7.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 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往往有眼外伤史或内眼手术史,炎症进展迅速,伴有显著的眼前段炎症和玻璃体炎症,行细胞涂片 检查和眼内液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8.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 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常表现为一种肉芽肿性炎症,进展相对缓慢,虹膜多有结节改变,眼底改变主要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血管壁周围出现典型的“蜡烛泪斑”,不发生视网膜坏死,胸部X线检查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水平测定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9.中间葡萄膜炎 :ARN虽然可引起明显的玻璃体炎症反应,但不会引起睫状体平坦部和玻璃体基底部的雪堤样病变,此外,ARN的典型视网膜坏死病灶也不会见于中间葡萄膜炎,根据这些特点,易于将二者区别开来。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