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多样,主要见于以下几方面:
1.感染:20%~40%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于Ⅱ型单纯疱疹 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 病毒及肠道病毒,近年来HIV-1及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1)相伴的脊髓病开始受到重视。
国内学者曾在本病CSF中检测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并用PCR方法检测出其特异性DNA,Bohr等(1999)亦用同样方法检测出CSF中肠道病毒的RNA序列,国外报道2例AIDS并发急性脊髓炎 ,脑脊液PCR证实为带状疱疹病毒,应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Lionnet,1996),提示病毒对脊髓的直接损害可能是主要原因,其他常见引起本病的病原菌有各种细菌,螺旋体,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
2.血管疾病:由于脊髓供血障碍导致的脊髓炎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脊髓炎,常见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结节病 ,恶性肿瘤,感染等的血管炎性损害。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部分多发性硬化 (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等脱髓鞘疾病可以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作为首发症状。
4.原发性:指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急性脊髓损害,可因过度劳累,脊柱外伤等诱发,部分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 或疫苗接种史。
(二)发病机制
1.感染:推测其感染途径为:
①长期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病毒,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根逆行扩散至脊髓而致病。
②其他部位感染先致病毒血症,后经血循环播散至脊髓,此外,病毒感染致血管壁的坏死性炎性反应及其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损害亦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一组AIDS并发HTLV-1脊髓病的尸检报告,发现脊髓侧柱,前柱广泛的轴突破坏及髓鞘脱失,并脊髓血管硬化,透明样变及坏死。
2.血管疾病:由于小动脉类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脊髓缺血 ,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可以本病作为首发症状,并有反复发作倾向。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邓荣昆等(1984)将本病病理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 做比较,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另因部分发病机制与MS极为相似,故有人提出多发性硬化型脊髓炎的诊断。
4.原发性:推测与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改变有关。
病理改变:
损害可侵及脊髓任何节段,以胸髓最常见,大体显示脊髓肿胀 ,质地变软,软膜充血,混浊或有炎性渗出物附着,断面示脊髓灰,白质界限不清,镜检:软脊膜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肿胀,胞核移位及细胞碎裂,溶解,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及空洞形成,白质中可见髓鞘肿胀,脱失及轴突变性,晚期神经细胞萎缩消失,病变部位瘢痕形成,最后脊髓萎缩变细。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