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神经体征 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 感觉分离 感觉障碍 肌束震颤 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病变 脊突叩痛 脊柱骨质改变 脊柱和四肢畸形
脊柱外科 骨科 骨外科 神经外科 外科 肿瘤科 骨肿瘤科
无特定人群
无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脑脊液蛋白 脊柱MRI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一、X线检查:部分脊髓肿瘤X线平片检查可见如下异常。 1.脊椎骨质破坏,锥体部分或椎弓根呈现透光改变,椎骨蹋陷。 2.椎弓根轮廓和距离改变,椎间孔扩大,椎管局限性扩大。 3.椎旁组织变形,肿物起源于椎旁组织,或是经椎间孔扩展。 4.骨的增殖现象可见于肉瘤、骨血管瘤和脑膜瘤。 二、脊髓造影:用于定位脊髓或马尾受压水平,造影剂梗阻完全或近于完全时,髓外硬膜内肿瘤常有杯口状梗阻端,髓内瘤可显示出脊髓膨大的轮廓,造影剂柱被挤向一侧。 三、CT及CTM:要求神经系统检查能正确提供CT检查的病变部位,脊髓内、脊髓外肿瘤均可准确显示,椎骨的破坏容易明确。 四、MRI:大部分脊髓肿瘤包括转移瘤的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或不变。T2加权图像则信号增强,但骨母细胞瘤,部分前列胰癌骨转移信号减低。 椎管造影,CT,CTM,特别是MRI检查是明确诊断髓内肿瘤的重要手段,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性质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并为治疗提供依据,虽然椎管造影可显示肿瘤所在节段脊髓梭形膨大,但由于髓内肿瘤椎管梗阻较髓外肿瘤出现晚,因此难以发现早期病变,CTM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其性质,特别是延迟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上下端之囊变部分。 MRI检查颇为重要,为目前诊断脊髓内肿瘤最先进的检查方法,室管膜瘤MRI常表现为实质和囊性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肿瘤存活部分,也是手术切除的重要部分,T1加权象信号比邻近正常脊髓信号低,而T2加权象信号较高,由于周围脊髓水肿部分在T2加权象也呈高信号,故T2异常信号区要比肿瘤实际大小要大,手术时应注意,室管膜瘤为富血管性肿瘤,其实质部分均可发生显著的异常对比增强,因而术前Gd-DTDA增强扫描颇为重要,其囊性部分为坏死液化所致,继发脊髓空洞形成,其坏死液化部分的T1,T2加权象信号强度介于肿瘤实质部分与脑脊液之间,而继发脊髓空洞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室管膜瘤相似,有时两者难以鉴别,增强扫描有一定鉴别价值,即位于脊髓中央异常对比增强者以室管膜瘤为多,不发生异常对比增强者以星形细胞瘤居多。
诊断鉴别诊断 有身体其他器官肿瘤并出现脊柱疼痛、肢体无力、麻刺感、共济失调要考虑脊髓肿瘤的可能性,并根据临床表现而定位,但必须排除腰肌劳损、脊柱挫伤、脊髓供血不足、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梅毒、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束硬化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一些检查可以用来帮助诊断脊髓肿瘤,脊柱X线平片检查可以显示骨质的变化,但不能显示还未引起骨质破坏的肿瘤。MRI被认为是检查脊柱和脊髓的最好方法。活检可以确定肿瘤类型。 鉴别诊断 颈椎病 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与颈椎病十分相似,并由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使脊髓肿瘤常被忽视,对此,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脊髓肿瘤早期多表现为根性痛及逐渐出现的脊髓受压症状,具有部位固定,疼痛剧烈,持续存在,因咳嗽用力加重等特点,同时或稍后,伴有脊髓长传导束的刺激或受压征,故而对这类患者应常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并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髓外肿瘤 常见临床病理类型为神经纤维瘤 ,脊膜瘤 ,神经根痛较常见,且具有定位诊断的价值,感觉改变以下肢远端感觉改变明显,且由下往上发展,无感觉分离现象,锥体束征出现较早且显著,下运动神经元症状不明显,脊髓半切综合征明显多见,椎管梗阻出现较早或明显,脑脊液蛋白 明显增高,放出脑脊液后由于髓外肿瘤下移而症状加重,脊突叩痛多见,尤以硬膜外肿瘤明显,脊柱骨质改变较多见。 脊髓空洞症 发病徐缓,常见于20~30岁成人的下颈段和上胸段,一侧或双侧的多数节段有感觉分离现象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若空洞向下延伸,侵及侧角细胞则常伴有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及上肢皮肤营养障碍,早期无椎管梗阻现象,晚期可引椎管梗阻,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与髓内肿瘤 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