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不稳 恶心 感觉障碍 角膜炎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截瘫 泌尿系感染 瘫痪 无力 眩晕
神经内科 内科 神经外科 外科
31~50岁多见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肌电图 脊柱MRI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常规及动力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空洞较大可引起椎管轻度梗阻和CSF蛋白增高。 影像学检查 1.CT扫描 80%的空洞可在CT平扫 时被发现,表现为髓内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囊腔,其CT值与相应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相同,平均较相应节段脊髓CT值低15Hu,相应脊髓外形膨大,少数空洞内压力较低而呈萎缩状态,此时其外形欠规则,当空洞较小或含蛋白量较高时,平扫可能漏诊,椎管内碘水造影CT延迟扫描,可在脊髓空洞内见到高密度造影剂,当空洞部直接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时,造影剂可通过脊髓血管间隙或第四脑室的交通进入空洞,因此,注射造影剂后延迟扫描发现髓内高密度影的机会较高,伴发脊髓肿瘤时,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不均,空洞壁可较厚,外伤后脊髓空洞常呈偏心性,其内常可见分隔。 2.MRI MRI矢状面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空洞全貌,T1加权图像表现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T2加权图像上空洞内液呈高信号,无论T1或T2加权图像,空洞内液信号均匀一致,横断面上空洞多呈圆形,有时形态不规则或双腔形,边缘清楚光滑,在空洞的上,下两端常有胶质增生,当增生的胶质组织在空洞内形成分隔时,空洞呈多房性或腊肠状,空洞相应节段的脊髓均匀膨大,由于脑脊液的搏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低信号,这种现象称为脑脊液流空现象,脊髓空洞内液与脑脊液相交通,并可具有搏动,因此这些病人在T2加权图像上可见到低信号的流空现象,与T1加权所见颇为相似,由于空洞内液搏动程度不同,信号缺失区的形态可与T1加权时的范围不一致,多房性空洞由于分隔的存在导致搏动较弱,流空现象出现率较低,但当其交通以后空洞内流空现象出现率明显增多,因此如发现流空现象缺失则提示多房分隔的存在,非搏动性空洞常为单发,其长度直径均小,施行分流术后空洞内搏动幅度减弱甚至消失,因此空洞内流空现象的观察亦可作为手术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MRI是诊断的最有效工具,在绝大多数病例均能显示脊髓空洞以及其伸展范围和大小。 3.其他 采用感应电流检测肌肉收缩功能,对于有严重肌麻痹者可出现电变性反应,检测运动时值常有增加,肌电图检查对于脊髓下运动神经元通路任何水平的损害有意义。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慢性发病和临床表现的特点,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上肢发生下运动神经元性运动障碍,下肢发生上运动神经元性运动障碍等,多能做出明确诊断,结合影像学的表现,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脊髓肿瘤 脊髓髓外与髓内肿瘤 都可以造成局限性肌萎缩以及节段性感觉障碍,在肿瘤病例中脊髓灰质内的星形细胞瘤 或室管膜瘤分泌出蛋白性液体积聚 在肿瘤上,下方使脊髓的直径加宽,脊柱后柱侧突及神经系统症状可以类似脊髓空洞症,尤其是位于下颈髓部位有时难以鉴别,但肿瘤病例病程进展较快,根痛常见,营养障碍少见,早期脑脊液中蛋白有所增高,可以与本病相区别,对疑难病例CT,MRI可鉴别。 2.颈椎骨关节病 可以造成上肢肌肉萎缩以及长束征象,但根痛常见,病变水平明显的节段性感觉障碍是少见的,颈椎摄片,必要时做脊髓造影以及颈椎CT或MRI有助于证实诊断。 3.颈肋 可以造成手部小肌肉局限性萎缩以及感觉障碍,伴有或不伴有锁骨下动脉受压的证据,而且由于在脊髓空洞症中常伴有颈肋,诊断上可以发生混淆,不过,颈肋造成的感觉障碍通常局限于手及前臂的尺侧部位,触觉 障碍较痛觉 障碍更为严重,上臂腱反射不受影响,而且没有长束征,当能做出鉴别,颈椎摄片也有助于建立诊断。 4.尺神经麻痹 可产生骨间肌及中间两个蚓状肌的局限性萎缩,但感觉障碍相对的比较轻微而局限,触觉及痛觉一样受累,在肘后部位的神经通常有压痛。 5.麻风 可以引起感觉消失,上肢肌肉萎缩,手指溃疡,但有正中,尺及桡神经及臂丛神经干的增粗,躯干上可以有散在的脱色素斑 。 6.梅毒 可以在两方面疑似脊髓空洞症,在少见的增殖性硬脊膜炎中,可以出现上肢感觉障碍,萎缩以及无力和下肢锥体束征,但脊髓造影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阻塞,而且病程进展也较脊髓空洞症更为迅速,脊髓的梅毒瘤可以表现出髓内肿瘤的征象,不过病程的进展性破坏迅速而且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7.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症 不容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因为它不引起感觉异常或感觉缺失。 8.穿刺伤或骨折 移位 有时可引起髓内出血,聚集在与脊髓空洞症相同的脊髓平面内,但损伤病史及X线片中的脊椎损伤证据均足以提供鉴别的依据。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