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 便秘 单瘫 恶心 发绀 烦躁不安 腹部不适 腹痛 腹泻 感觉过敏
传染病科 感染中心
婴幼儿较多
通过粪便传播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中医治疗
补体结合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 中和试验 淀粉酶 维生素C 脊柱MRI检查 肌电图 心电图 白细胞数 血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的白细胞数轻度增多,(10~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略见增高,1/3~1/2患者的血沉增快。 2.脑脊液检查 在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至瘫痪前期细胞数常增多,通常在(50~500)×106/L之间,偶可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但以后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在早期可以正常,以后逐渐增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轻度增高,至瘫痪出现后第2周,细胞数迅速降低,瘫痪后第3周时多已恢复正常;但蛋白量常继续增高,可达1~4 g/L,4~10周后才恢复正常,这种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对诊断本病可能有一定帮助,极少数瘫痪患者的脑脊液可始终正常。 3.病毒分离 从粪便分离病毒,于起病后数周内仍可取得阳性结果,可用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并保存于含有抗生素之Hanks液内,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在病程1周内可采咽拭子,用同法保存,血液标本可用无菌法分离血清,或用肝素抗凝,在瘫痪发生前2~5天可从血中分离出病毒,分离病毒常用组织培养法接种于猴肾,人胚肾或海拉(Hela)细胞株中,先观察细胞病变,再用特异性抗血清做中和试验 鉴定,整个过程需时约2~4天,脑膜炎病例可采脑脊液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国内所分离的病毒以Ⅰ型居多,在个别流行中Ⅱ型也可占较高比例,在发达国家或本病发病率很低的地区,应注意分离疫苗相关病毒,但野毒株和疫苗相关病毒的鉴别需在较高水平实验室中才能做出。 4.免疫学检查 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清,第1份在起病后尽早采集,第2份相隔2~3周之后,脑脊液或血清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最有诊断意义,而且可以分型,它在起病时开始出现,病程2~3周达高峰,并可终身保持,故单份血清IgG抗体阳性不能鉴别过去与近期感染,补体结合试验 特异性较低,但操作较中和试验简单,恢复期抗体阴性者可排除本病,近年来采用病毒cDNA做核酸杂交及用RT-PCR检测病毒RNA,均具有快速诊断的作用。侵犯心肌,心电图显示T波,ST段和P-R间期异常。
诊断鉴别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在夏秋季发病尤应提高警惕,当地流行情况及接种史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 遇发热患儿有多汗,烦躁不安,嗜睡,重度头痛,颈背肢体疼痛 , 感觉过敏或异常,咽痛而无明显炎症时,就应认真考虑脊髓灰质炎的诊断,若患儿出现颈背强直和腓肠肌明显疼痛,腱反射由正常或亢进而转为减弱或消失,肌力减 弱,患儿不能起坐翻身等,则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更属可疑,当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或延髓性瘫痪出现时,则临床诊断基本成立。 3.实验室检查资料 脑脊液的阳性发现,如淋巴细胞增多而糖及氯化物正常,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等,均有助于诊断,但顿挫型和无瘫痪型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来下诊断,只能依靠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或称格林-贝尔综合(Guillain-Barre's syndrome)多见于年长儿,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为其特点。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二)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较少见,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行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 (叁)周围神经炎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肉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感染等引起。病史、体检查可资鉴别,脑脊液无变化。 (四)引起轻瘫的其他病毒感染 如柯萨奇、埃可病毒感染等,临床不易鉴别,如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状者,有助于鉴别。确诊有赖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应与本病脑型鉴别。乙脑多发于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碍。周围血和脑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六)假性瘫痪 婴幼儿因损伤、骨折、关节炎、维生素C缺乏骨膜下血肿,可出现肢体活动受限,应仔细检查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