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 肺部感染 干咳 肝脾肿大 高热 溃疡 淋巴结肿大 咯血 免疫力降低 皮炎
内科 呼吸内科 感染中心 传染病科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胸部平片
重点检查项目早期原发性肺部感染 主要依据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结合X线胸片检查,播散性病例应依据真菌学检查及血清试验。 1.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1941年由van Permis最早应用,数年后由Emmons标准化,是本菌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养基上于25℃培养2~4个月的菌丝相滤液制成,这与“OT”的培养基相似,无致敏作用,一般用1∶100或1∶1000稀释液,当皮内注射48h后局部发生硬结达5mm时,即认为阳性,可与皮炎 芽生菌及球孢子菌等产生交叉反应。 2.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从痰中直接找本菌仍较困难,KOH涂片常是阴性,可取痰,血离心后的白细胞层及活检,胸骨穿刺材料等用于涂片,一般涂片可先以甲醇固定10min,再用姬姆萨染色,菌体常位于巨噬细胞内,直径约2~4µm,常呈卵圆形,在较小一端有出芽,芽很细,染色时可以脱落,细胞周围有一圈未被染色的空晕,为细胞壁,菌体内有一个大的空泡,尽管菌体常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内,但由于吞噬细胞被破坏,故亦可位于细胞外,许多其他酵母菌,异物,人工污染,寄生虫等可似本菌的酵母型,应注意区别。 (2)真菌培养:原发性肺部感染的痰液最适于分离本菌,取患者晨起漱口后的第一口痰,以脓性或带血的痰为佳,直接接种于血琼脂或沙堡琼脂上,25℃培养,培养物应仔细检查,有时易被其他污染杂菌及白念珠菌所污染,此时可用Smith及Goodman改良培养基——含氢氧化氨的酵母浸膏培养基,它可抑制许多细菌,酵母及腐生性真菌,并能中和酵母菌所产生的酸。 其他病变材料如活检标本,胸骨穿刺物等可种于血琼脂或沙堡琼脂上,再以胶布封起,置于塑料袋内,以防培养基干涸,培养6~12周,当有菌丝时即应作鉴定,在血琼脂上菌落最初呈球状,脑形,粉红至红棕色,有时可转为白至淡棕色丝状菌落,此时难与皮炎芽生菌及其他许多真菌相鉴别,应靠其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及转成酵母型来帮助鉴定,本菌的双相型菌落主要表现在真菌型菌落中,镜检有细长分隔的菌丝,有少数直径2~3µm的圆形或梨形光滑的小分生孢子,及直径8~15µm的圆形或梨形的厚壁,有棘刺的齿轮状孢子,位于菌丝两侧或孢子柄的顶端,这对本菌有鉴定意义。 3.血清试验 (1)筛选试验:早期乳胶凝集试验常呈阳性,免疫扩散法可帮助区别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与乳胶凝集试验相似,常在出现症状2~5周后呈阳性,也可用荧光素标记抗体试验。 (2)确诊试验及预后估计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要在其他试验阳性6周以上后才呈阳性,滴度达1∶32即有意义,但有时在活动性病变期1∶8或1∶16即有意义,故应作梯度稀释,一般说来,补体结合试验加上皮内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对诊断及估计预后最有价值。 4.组织病理:播散性者显示慢性肉芽肿改变,很少化脓,有干酪样坏死,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显著,还可见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很少,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荚膜,3µm大小,寄生于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内,HE,GMS,PAS或革兰染色都有显示细胞内孢子,但必须与其他酵母,酵母样真菌和原虫鉴别,特别是马尔尼菲青霉。
诊断鉴别本病各期均宜注意与结核相鉴别,主要是靠培养及适当的血清学检查,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急性期应与其他真菌,病毒及细菌性,类脂质性肺部病变以及弥漫性间质性肺部纤维化相鉴别,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有脾大 ,淋巴结病变,贫血 及白细胞降低时,可如内脏利什曼病 及淋巴瘤 ,应注意鉴别,还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马尔内菲青霉病 ,布氏菌病 ,痢疾,戈谢病 等相鉴别,当有皮肤及皮肤黏膜损害时,应与肿瘤,孢子丝菌病 ,梅毒 ,弓形虫病 ,细菌性蜂窝织炎 ,皮肤结核或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