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结肠息肉病)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排便频率异常 便秘 便血 腹痛 里急后重 结肠息肉 黏液便 腹胀 排气障碍 横结肠息肉

  • 建议就诊科室:

    外科 普外科

  •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肿瘤相关抗原 纤维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 直肠指检 便常规 血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

1.组织病理学检查 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必须注意下列几点:①取材:同一腺瘤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分布不一,不同部位的异形增生程度不一,癌变可能是中心性和局灶性,故取材于不同部位的活检标本其病理诊断可能不一,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②标本的标记和定位:应及时正确固定标本并作好标记,使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腺瘤伴上皮异形增生或癌变时,可因病理医生经验差异而作出不同的诊断。 2.粪便隐血试验(FOBT) 其总的息肉检出率较低,近年发展了一些新的FOB检测方法,郑树等1991年报道使用反向间接血凝法粪便潜血试验(RPHA-FOBT)及计算机危险度评价,联合对人群结直肠癌进行筛检,发现RPHA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该法对结直肠息肉有一定检出率(21.1%),息肉大小与出血关系密切,直径>1cm的息肉出血检出率达43.5%,恶性倾向大的腺瘤FOB阳性率增加,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的RPHA-FOB阳性率依次为17.8%,30.0%,45.5%,<1cm的腺瘤常因无出血而FOBT假阴性,经纤维结肠镜 检时可发现。 3.肿瘤标记物检测 例如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肿瘤组织中MC3,CA19-9,CEA,CA50等肿瘤相关抗原 ;利用流式细胞仪或显微分光光度仪测定肿瘤组织DNA含量或分析DNA倍体水平等,这些指标的异常被认为与癌发生有关,有的指标出现在形态学改变之前,可用于早期癌变,癌进展和早期复发的监测,但目前对腺瘤检测仍主要在研究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景有待观察。 4.直肠指检 是检查距肛7~8cm以内下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息肉恶变的可靠指标,但如息肉部位较高则直肠指诊常不能触及。 5.乙状结肠镜检 是检查低位结直肠息肉的最主要方法,与钡剂灌肠法使用常可取长补短。 6.钡剂灌肠造影 不易检出较小息肉,对低位尤其直肠下段息肉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息肉检出率,且可减少因肠腔内气泡引起的误诊,乙状结肠镜发现息肉>0.5cm的病人,需进一步行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近端结肠,往往可发现同时伴有的结肠病变,单对比钡灌肠对近端肠息肉的敏感性,较双重对比为低,故凡乙状结肠镜发现腺瘤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首先选用纤维结肠镜,如无法查完全结肠,则再选用双重对比钡剂灌肠检查。 7.纤维结肠镜检查 是当前诊断结直肠息肉最确切可靠的方法,操作技术熟练者90%以上可达回盲部,能对息肉是否癌变作出一定估计,据报道经内镜涂抹染料可发现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近年国外方面对纤维结肠镜的检查指征报道较多,有报道40岁以上人群中有10%~25%用内镜发现无症状息肉,并发现大量的息肉位在60cm乙状结肠镜可及范围之外,故对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的任何息肉患者,或息肉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应作全结肠镜检,以便及时发现同时性癌或同时性息肉,约半数的息肉和癌被气钡灌肠漏诊,因之应对结直肠癌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以促使发现同时性肿瘤,减少早期异时癌和腺瘤癌变的发生率,目前国外有人主张凡曾经过腺瘤切除的患者都应进行长期,周期性的纤维结肠镜检查,但有人不赞成,认为仅单个小腺瘤的患者术后死于癌的危险是很低的。 8.结肠超声 是将结肠内逆行灌液后用超声对结直肠连续经腹超声的一种方法,该法敏感,经济,可靠,无副作用,报告可详细检查结直肠各段,检出大多数息肉及癌,有报道对>0.7cm的息肉敏感性为91%,无假阳性。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高危人群诊断 高危人群并非具有临床症状,无症状阶段可应用序贯筛查方案,以FOB结合高危因素AD值作初筛,对此方案经回代验证建立方案,更简单易行,具体为:40岁以上,①大便潜血免疫法(RPHA-FOB)阳性;②Ⅰ级亲属结直肠癌史;③本人有癌症史和息肉,腺瘤史;④本项中的6种症状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作为数项阳性,包括:黏液血便,慢性便秘 史,慢性腹泻,阑尾疾患史,明显的精神创伤 史及胆囊疾患史,4项中任一项阳性即作为高危人群行纤维肠镜检查,对该“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1993年,在海宁市对1722例息肉摘除史患者作为人群行60cm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了9例结直肠癌(5例Dukes A期,4例Dukes B期),138例腺瘤及58例息肉,说明该方案的可行性。 2.诊断步骤及同步腺瘤 从筛检出高危人群中进一步确诊,可以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结肠镜取组织病理确诊,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瘤体小于1cm者则摘除,做病理检查;如>1cm者1次摘除困难,则行吸取组织活检做病理诊断,这段结肠腺瘤者有报道约31%近段存在同步腺瘤,其中8%为>1cm或绒毛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 者,故仅以乙状结肠镜为确诊者易导致误诊,经60cm肠镜发现有腺瘤者,42%在近段可有同步腺瘤,如筛检所得远端有<1cm的腺瘤,则近段存在>1cm或绒毛状腺瘤同步存在不多,不及1%。 3.切除后随访 根据St Mark医院长期随访,在小的(<1cm)管状腺瘤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其随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不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该类患者定期肠镜检查,可设计较长时间的随访间期。 纤维内镜检查显然较气钡X线检查更易确诊,不仅可作诊断并可获治疗,但取后确诊仍确定于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1.增生性息肉的鉴别 增生性息肉外形和组织结构上与管状腺瘤或微小腺瘤相似,若不仔细分析会造成误诊,3者可从下述特点鉴别。 约20%的增生性息肉有灶状的管状腺瘤成分,特别在息肉的底部,有1/3绒毛状腺瘤,也可发现有灶状增生性息肉成分,这些混合形态出现应诊断为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以利临床作出正确处理。 2.息肉综合征的鉴别 息肉综合征是指肠道有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在肠外特定组织同时或先后出现病变者,主要包括:Garder结合征,Turcot综合征 ,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和Pertz-Jeghers综合征,共同的临床特征。

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