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 抽搐 蛋白尿 多发性神经炎 肝脾肿大 高热 弓形体感染 关节疼痛 黄疸 昏迷
感染中心 传染病科
无特定人群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类风湿因子 白细胞数 涂片 血常规 免疫学检测
重点检查项目常规检验血象,白细胞数略有增高,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1.病原学检查:各种体液浓集厚涂片 或淋巴结穿刺及其他病理组织材料,姬氏染色可检出弓形体滋养体或假囊,且可在细胞内甚至核内查见,检出率不一,以患者体液或病理组织匀浆,接种小鼠腹腔分离虫体,如第一代未检出时,应予转种,每周1次,至少4~5代未见发病,亦未查见虫体,方可终止,组织培养法亦可分离出虫体。 2.免疫学检查:如方法得当,对结果判断确切,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弓形体病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按其使用抗原特点分为两类。 (1)以整个虫体为抗原检测血清中抗虫体表膜的抗体,如DT,DAT,IFAT,弓形体初次感染后,抗体很快出现,2~3个月后达高峰,可保持6个月,滴度缓降,2~3年后持续于低滴度稳定期,有的患者一生都可能检出,当激活再燃时抗体复升高。 (2)用虫体裂解后的提取物为抗原检测胞浆成分的抗体,如IHA,CFT,ELISA等及其改良法,但目前国内外多推崇IHA,ELISA两种方法,IH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质控不严格时重复性较差,所检出抗体多在感染后1个月出现,2~4个月达高峰后缓降,ELISA系列对测定早期感染的抗体应答要早于IHA,其对特异性IgM的检出,一般认为是原发性免疫应答早期的特征,但可因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 或高滴度IgG的存在而出现假阳性,且近年观察发现其能测出滴度可持续1年或更长,因而降低其结果分析意义,如脐血检出特异性IgM,则显示宫内先天性感染的存在,循环抗原的检出是病原体存在的指征,虫体在不同病期诱导患者免疫应答的抗原,其组分质与量不同,可用弓形体特异性组分识别血清抗体谱进行早期诊断,PCR技术已普遍使用,虽能有效地扩增弓形体DNA(可证实仅含1pg的存在,约相当2只虫体),但须防止污染而致的假阳性;且不宜单凭PCR阳性,即作本病的诊断,必须全面分析临床症候,以防误导。 病理组织石蜡薄切片HE或PAS染色,可查见典型或不典型虫体或片段;但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异性不明显。
诊断鉴别现尚无弓形体病统一分型标准,如何判断活动性感染,隐性感染和原发抑复发尚待商榷,先天性和获得感染的认定有时也非易事,急性获得性弓形体病可以某一脏器病变为主,常有淋巴结肿大伴其他急性病变症候,外周血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先天性弓形体病以隐匿型多见,从出生后一生可无症状,但先天性畸形,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病变时有所见,弓形体性脑炎,婴儿肝炎后综合征,出血性肺炎亦可见到,眼弓形体病最大特点是病灶多呈进行性,反复发作,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弓形体机会性感染常导致可致命的急性弓形体病或弓形体性脑炎。 弓形体性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淋巴结炎及恶性病变的淋巴结转移相鉴别,如伴有其他体征和全身症状时,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及恶性淋巴瘤 相鉴别,尚需考虑与猫抓病 ,野兔热及全身性或真菌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 ,结节病 ,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 弓形体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应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脑膜脑炎相鉴别,及脑血管病变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相区别,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 表现及以精神障碍为主的脑弓形体病 应与其他病因的症状性精神病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