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倾向 多尿 恶心 腹痛 腹泻 肝脾肿大 昏迷 贫血 血小板减少 髓质海绵肾
血液科 内科
无特定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血清碱性磷酸酶 叶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血清铁 有核红细胞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合并明显出血或叶酸缺乏时可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或大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有异形,多染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合并骨髓纤维化时有泪滴样红细胞,血涂片 可见较多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的裸核,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合并溶血时可增多,白细胞计数增多,也可减少或正常,血小板减少,正常或增多,常见巨大畸形血小板。 2.骨髓象:骨髓穿刺时有“干抽”现象,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有肿瘤转移时则贫血进展迅速,并能出现类红白血病反应性贫血,因此凡遇到原因不明的贫血及出现幼红幼粒血象时,应考虑肿瘤的可能,需在骨髂压痛处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可找到转移瘤细胞。 3.血清碱性磷酸酶 ,乳酸脱氢酶活性可增高。 4.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5.血清铁(SI)减低,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或稍减低,血浆铁清除率轻度亢进,血浆铁转换率正常或轻度上升,红细胞铁利用率正常或稍下降,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6.病理检查:骨髓转移瘤多由血行播散,少数通过淋巴道转移,骨髓活检发现骨髓转移瘤的阳性率为97%,骨髓涂片为72%,①骨髓涂片:转移癌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为多个癌细胞聚集一团,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浆比例增大,染色质粗呈深蓝色,常有核仁,胞质蓝色,腺癌细胞呈腺样结构排列,②骨髓病理切片:可见转移的肿瘤细胞及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细胞大多聚集成块状,片状,条索状,其形态与原发恶性肿瘤细胞相似,来自前列腺,乳腺,胃肠道的癌细胞呈腺样形态,胞质丰富,含有分泌物,可用特殊染色判断分泌物性质,鳞状上皮癌转移时有时可见角化珠形成及细胞间桥,癌细胞外形较大,核也大,染色质粗糙,深蓝,核仁明显,胞质界限不清楚,透明细胞癌转移较少见。 7.X线检查:骨骼摄片发现虫蚀样缺损及骨髓纤维化。 8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寻找转移灶。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1.有引起骨髓浸润性贫血的原发疾病。 2.一处及多处骨痛,骨质破坏 及高钙血症 相的症状和体征。 3.贫血伴无确切原因可解释的肝脾肿大 。 4.幼粒幼红细胞血象。 5.骨髓代偿性活跃或“干抽”,骨髓穿刺或活检找到转移瘤细胞。 6.X线检查示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 1.类白血病 反应: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超过50×109/L,但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改变,粒细胞有中毒性颗粒及空泡形成等中毒性变化,为暂时性白细胞增生反应,原发病经治疗去除后,血象变化随之恢复正常。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有巨大脾脏,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甚至为零,Ph染色体 阳性。 3.缺铁性贫血 (IDA): 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而原发病灶不明显时可误诊为IDA,对未能找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缺铁实验室检查依据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用铁剂治疗仅能收到暂时效果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灶。 4.溶血性贫血 :有红细胞破坏增多和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网织红细胞增加,且红细胞变化明显而无粒细胞和血小板改变,也无骨痛,骨质破坏等表现。 5.再生障碍性贫血 :无骨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无幼粒幼红细胞血象;骨髓增生低下,非造血细胞增加,无骨质破坏,无肿瘤细胞浸润。 6.MDS: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有异常病态造血的形态学特点。 7.骨髓浸润性贫血并非仅见于恶性肿瘤,还可见于严重感染,炎症,脂质储积病等;幼粒幼红细胞血症也可见于重度失血,短暂缺氧,急性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髓坏死等,在鉴别诊断时,需要十分注意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