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 肝豆状核变性 肝功能衰竭 抑郁 易激动 硬化 震颤 蜘蛛痣 肝肿大 肝昏迷
神经内科 内科
好发于10~25岁的青少年
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症治疗
颅脑CT检查 颅脑超声检查 肝功能检查 大生化检查 尿常规 肾功能检查 血清铜 脑电图检查 尿铜 尿素 染色体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 1.血清CP及血清铜氧化酶活性测定是本病重要的诊断依据 ①血清铜蓝蛋白 测定:WD患者血清CP<0.2g/L(正常值0.26~0.36g/L),甚至为零,血清CP值与病情,病程及驱铜疗效无关,不能作为病情监测或疗效观察指标;新生儿血清CP值只有正常人的1/5,以后迅速升高,2~3个月达到成人水平;12岁前儿童血清CP矫正公式为:矫正后CP值=血清CP测定值×[(12-年龄)×1.7];须注意血清CP降低还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某些吸收不良综合征,蛋白-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等; ②WD患者血清CP氧化酶活力<0.2密度(正常值0.2~0.532光密度)。 2.微量铜测定 ①血清铜测定:正常人为14.7~20.5mmol/L,90%的WD患者血清铜降低,血清铜与病情和疗效无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及严重营养不良等患者血清铜也可降低; ②尿铜 测定:多数WD患者24小时尿铜量显著增加,服排铜药后尿铜进一步增高,体内蓄积铜大量排出后尿铜量渐降低,尿铜量可作为临床调整排铜药剂量参考指标;WD患者通常尿铜量>200μg/24h(正常<50μg/24h),个别高达1200μg/24h,少数患者正常或稍高;青霉胺负荷试验:口服青霉胺后正常人和未经治疗患者尿铜明显增高,但患者更显著;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肝硬化等尿铜量也增高; ③肝铜量测定:是诊断WD金标准,由于难以普遍接受肝穿刺,不能作为常规检查,生化检查不能确诊的病例测定肝铜量是必要的,正常肝铜含量50μg/g干重,WD患者多为250μg以上/g干重,杂合子及肝病患者肝铜含量虽可增高,但不超过250μg/g干重,穿刺肝组织恰为新生肝硬化结节可出现假阴性; ④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铜含量测定:最早由Chan等(1980)报道,国内陈嵘等(1994)建立稳定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对WD患者,杂合子及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离体传代培养,经高浓度铜孵育后WD患者胞浆内铜/蛋白比值远高于杂合子组及正常对照组,二者完全无重叠,可确诊不典型病例; ⑤放射性铜测定:口服或静脉注射64Cu或67Cu后,示踪观察它与铜蓝蛋白动力学变化,健康人放射性铜进入血液与血浆蛋白结合,出现第一次血浓度高峰,放射性铜进入肝脏并与肝铜蛋白(包括Apo-CP)结合,血浆放射性铜浓度下降,带放射性铜的肝铜蛋白释放入血出现第二次血浓度高峰;患者可出现四种异常:肝脏摄取铜障碍使第一次放射性血铜浓度高峰延长;放射性铜与CP结合障碍不出现第二次浓度高峰;胆道排铜障碍使粪便中放射性铜排泄减少而尿中排泄增加;放射性铜在体内转换延长。 3.肝肾功能检查 某些WD患者早期可无肝功能异常,肝损害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总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血清尿素 氮及肌酐增高,尿蛋白等。 影像学检查 1.骨关节X线检查 约96%患者骨关节X线异常,双腕关节最常受损,表现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软化,关节周围或关节内钙化,自发性骨折和脊椎骨软骨炎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 CT异常率约85%,CT显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区有诊断价值,常见侧脑室和第Ⅲ脑室轻度扩大,大脑和小脑沟回变宽,脑干萎缩,红核及齿状核低密度,治疗后影像学无改变,MRI可见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受累,T2W呈同心板层型增强,黑质致密带,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大脑脚高信号,丘脑较少受累。 3.脑电图检查 约50%的WD患者出现异常,EEG改变多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致,青霉胺及二巯基丙醇治疗后EEG可改善。 4.诱发电位检查 可证实本病感觉系统亚临床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最高,各波潜伏期和波峰间期延长;视觉诱发电位(VEP)表现N1,N2,P1波PL延长;体感诱发电位(SEP)也有改变。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WD患者可显示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rCMRG)降低,豆状核明显,rCMRG改变可早于CT改变,对WD早期诊断颇有价值。 6.基因诊断 WD患者及家系成员常规生化检测发现,在患者,杂合子与正常人间存在10%~25%的重叠数据,影响检测特异性,基因诊断对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出具有优越性, 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Figus等(1989)首次应用RFLP对17个家系未患病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国内外学者用此法对许多W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检出不少症状前患者及表型正常杂合子或病理基因携带者; ②微卫星标记分析:1993年国外已克隆了WD的cDNA片段,获得WD基因附近几个微卫星标记,Thomas用几个新的微卫星DNA对WD患者家系分析,提出单倍型有助于WD家系鉴定及其他成员诊断; ③半巢式PCR-酶切分析:直接检测WD患者14号染色体 外显子His1069GLn基因突变; ④MspI酶切法:马少春等(1998)研究发现,中国WD患者中8号外显子上778密码子突变者占28.8%,是中国WD患者高频突变位点; ⑤荧光PCR法:黄帆等(1999)用荧光PCR技术,在58个WD家系66例患者中诊断5例有Arg778Leu突变的纯合子,21例杂合子,总检出率为39.4%,较酶切法敏感。
诊断鉴别诊断 1.凡具下列情况应高度怀疑HLD患者,都必须行裂隙灯检查有无角膜K-F环和铜代谢测检。 (1)已证实HLD患者的同胞。 (2)同胞中有幼年死于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或其他肝病(尤其病毒性肝炎血清抗原抗体阴性)者。 (3)儿童或少年发生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一过性黄疸,流涎,震颤,舞蹈样运动或精神错乱,均需注意与HLD鉴别,必要时,需进一步行裂隙灯和铜代谢检查。 2.诊断标准 (1)家族遗传史,父母是近亲婚配,同胞有HLD患者或死于原因不明的肝病者。 (2)缓慢进行性震颤,肌僵直,构语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及(或)肝症状。 (3)肉眼或裂隙灯证实有K-F环。 (4)血清铜蓝蛋白<200mg/L。 (5)尿铜>50μg/24h。 (6)肝铜>250μg/g(干重)。 判断:凡完全具备上述(1)~(3)项或(2)及(4)项者,可确诊为临床显性型,仅具有上述(3)~(5)项或(3)~(4)项者属无症状型HLD,仅有(1),(2)项或(1),(3)项者,应怀疑HLD。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无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各系统症状时临床误诊相当普遍,鉴别应从肝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考虑。 1.Mekes病及慢性肝病由于蛋白严重缺乏,血清CP可下降,胆汁性肝硬化 也可出现K-F环,须注意鉴别; 2.本病出现帕金森病 某些体征,可根据角膜K-F环,严重共济失调 性震颤,血清铜蓝蛋白 降低等与PD鉴别; 3.还须与急性或慢性肝炎 ,肝硬化,小舞蹈病 ,Huntington舞蹈病,扭转痉挛 ,老年性痴呆 ,精神病,肝肾综合征 等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