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 烦躁不安 角弓反张 惊厥 剧烈头痛 颅内高压 脑脊液鼻漏
内科 神经内科
无特殊人群
未知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脑脊液压力 白细胞分类计数 药敏试验 体层摄影 涂片 CT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多,脑脊液压力 检测均有升高,脑脊液呈浑浊,甚至为脓性,蛋白质(潘氏)反应阳性,细胞达数百至数千以上,分类以多核粒细胞为主,但也有在病程早期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而细菌培养阳性者,这与病情早期脑脊液变化较轻微,脑脊液检查前抗生素不规则应用及脑脊液中白细胞被纤维蛋白吸附等有关,若脑脊液常规正常而临床仍疑为本病者,可在12~24h后重复腰椎穿刺,此时常可有异常发现。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术(CT):细菌性脑膜炎CT检查 发现与病程的早晚和长短有密切关系,细菌性脑膜炎初期,CT检查通常无特异性改变,临床治疗满意者,一般不必进行CT检查,当病情危重或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即应及时进行CT检查,用以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判断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CT表现: ①早期可无异常发现,病变进展可显示基底池,侧裂池内密度增高,脑室对称性扩大,以两侧脑室颞角扩大出现最早; ②增强扫描示脑池内明显强化,基底池,侧裂池部分或全部闭塞; ③大脑皮质区可出现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为脑膜脑炎的表现; ④可形成硬膜下积脓或积液,可合并脑脓肿; ⑤脑血管受累可形成脑梗死;⑥晚期形成脑积水,脑膜炎后遗症常有脑软化,脑萎缩。 磁共振成像(MRI): ①早期可无异常,病变发展,可在蛛网膜下腔出现异常信号,T1加权像信号略高,脑底池模糊不清,T2加权像呈高信号,合并脑膜脑炎时在大脑皮质区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变。 ②增强扫描示蛛网膜下腔不规则强化或脑膜线状强化。 ③其余表现同CT表现。 细菌性脑膜炎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治疗原则有: ①尽快检出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 ,选择合适抗生素; ②选用杀菌剂; ③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④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⑤疗程因不同病原菌而不同,停药指征为脑脊液中细胞数及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细菌涂片 及培养转阴。
诊断鉴别诊断 凡患者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脑外伤,颅底骨折,脑外科手术等病史,或有某些先天性缺陷等情况,出现发热,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 等表现时,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特别在冬春季肺炎流行季节以及在婴幼儿和老年人,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是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呈脓性,有时含有块物,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减少,晚期病例如脑脊液中出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表明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蛛网膜下腔阻塞,如作小脑延髓池穿刺,引流的脑脊液中可见大量脓细胞,脑脊液涂片可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或短链状球菌,如脑脊液中有足够量的细菌,利用混合的肺炎球菌抗血清做荚膜肿胀试验,可立即鉴定是否为肺炎球菌,脑脊液培养80%以上可以获得病原菌,也可通过对流免疫电泳发现特异性细菌抗原,从而可迅速作出诊断,脑脊液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可明显升高,脑脊液中TNF-2和IL-1β均有较高浓度,PCR-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用于检测脑脊液中的肺炎球菌,具有较高敏感性的特性,可用于脑脊液培养阴性者的辅助诊断,放射学检查可作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摄片,必要时可作鼻窦,乳突或筛板的X线摄片,如果从病史,临床表现(如视盘水肿 )疑有局限性病损者(如脑脓肿,硬膜下积脓),应作放射性核素检查,脑CT,MRI或脑血管造影等,以尽早明确诊断,婴幼儿的脑膜炎应进行颅骨X线检查及硬膜下穿刺抽液,以早期发现硬膜下积液。 鉴别诊断 应用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如链球菌性,脑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