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1、辨证要点: 辨虚热与虚寒:虚热证:易于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 虚寒证: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 2、治疗原则: 补肺生津:虚热―清热生津,以润其枯; 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兼表证―兼以解表:疏风、散寒、清热; 兼痰浊―祛痰、化痰; 兼咳喘―止嗽、平喘。 3、证治分类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肺阴亏虚,虚火内炽,灼津为痰或咳痰带血―阴虚肺燥,咳伤肺络咳声不扬,甚则音哑―肺津不足,金破不鸣。气息喘促―肺失滋润,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虚火内盛,阴亏津伤,皮毛失荣 ,舌红而干,脉虚数―阴虚火盛,肺津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口不渴―肺虚有寒,短气不足以息―肺气亏虚,头眩,神疲乏力,食少―脾气亏虚,运化无力,精微不足,形体失养,形寒肢冷,面白虚浮―肺脾虚寒,小便数,或遗尿―肺虚不能通调水道, 舌质淡,脉虚弱―肺气虚寒。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