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状角膜 角膜中央后部典型碎银状外貌 眼压升高 营养不良
眼科学 眼科 角膜科
无特殊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前房角镜检查法 虹膜检查法 眼科检查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病理检查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1.虹膜角膜角镜检查:可以了解小梁网受累情况。 2.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检查:可以了解后弹力层及角膜内皮病变情况。 3.病理学检查:可见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变薄,Descemet膜增厚且有滴状赘疣位于其后,此赘疣可突向前房,亦可埋于Descemet膜后部,实质层水肿,板层间隙加宽,胶原排列紊乱,角膜细胞增多,Bowman层基本完整,部分区域有局灶性断裂,断裂处有结缔组织侵入,并可伸展至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细胞水肿,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与Bowman层间有一结缔组织层,新生胶原组织的灶性增厚形成散在的赘生物或疣,即角膜变性点,其表现形式有4种: ①单纯的疣突入前房; ②多板层疣; ③堆于多板层组织内的疣; ④无疣的多板层组织,有的赘生物形成块状突起,有的呈蘑菇状。 4.扫描电镜检查:可见赘生物将内皮细胞核压挤成哑铃形或棱形,使覆盖的内皮细胞变薄,并使细胞交界不规则,破坏内皮镶嵌图形的完整性,内皮细胞增大,并可出现大小不等黑斑,超过其细胞边缘,即使失去其典型的六角形结构,亦通常能完整覆盖角膜后表面。 5.透射电镜:显示内皮细胞有的胞质出现空泡,核皱缩等退变现象;有些含黑色素颗粒;还有的内皮细胞出现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特征(内质网增多,胞质充满微丝和核糖体);另一些则出现类似上皮细胞的特征(表面微绒毛,胞间桥粒体),最突出的变化是Descemet膜的弥漫性增厚,其特点是前部带状层无明显变化,后部非带状层变薄或缺失,而在其后面又多出一胶原基底膜物质组成的带状层,部分地区局限性致密增厚且向后突出为滴赘,滴赘与内皮细胞间有时出现纤丝与无定形物。
诊断鉴别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角膜的特征性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但应注意鉴别。 鉴别诊断 1.ICE综合征: 在于Fuchs内皮营养不良是双侧发病,完全没有ICE综合征的房角及虹膜改变。多发病于20~30岁女性,单眼发病。 2.角膜水肿。 3.眼压增高。 4.虹膜萎缩,瞳孔变形,虹膜形成孔洞。 5.房角粘连。 6.PPMD:在于Fuchs内皮营养不良很少见有桥样虹膜角膜粘连,虹膜改变及PPMD特有的角膜后部不规则改变。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