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 恶心 乏力 腹泻 腹胀 消瘦
消化内科 内科
无特定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粪便脂肪 维生素B1 乙状结肠镜检查 腹部平片 血管造影 内镜检查 便常规 血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钡剂检查小肠,可见病变常以回肠末端为主,充钡时,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因粘连而牵拉成角,形成芒刺样阴影,肠壁增厚,肠曲间距增宽,也可见肠腔结节样充盈缺损,与炎性肠病相似,排空时小肠正常羽毛状粘膜纹消失,近年来用肠系膜血管造影 有助于发现小血管病变,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小肠吸收功能的测定:包括粪便脂肪 测定,维生素B1 2及D—木糖吸收试验。 多有血象变化,如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 1.直肠指诊: 在急性期由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炎症和炎症的刺激,可触及肛门括约肌痉挛,直肠壁变厚,变硬,指套有血染,后期患者可发现直肠溃疡,直肠狭窄或瘘管。 2.X线检查: 在放射性肠炎早期,腹部平片 可显示功能性肠梗阻,钡剂检查常显示黏膜水肿,肠袢扩张和张力减退,在亚急性期,腹壁和肠系膜都可发生水肿,水肿严重时,黏膜皱襞增厚,变直,呈尖耸外观(spiked appearance),并可使肠袢分开,钡剂灌肠检查,在急性期常见结,直肠有严重痉挛,直肠前壁可能有孤立性溃疡,倘有弥漫性溃疡存在,结,直肠壁黏膜可呈针刺状(spicula- tions),后期慢性放射性小肠结肠炎的钡剂检查所见有肠黏膜水肿,肠袢分开,若进一步发生纤维化,则可见肠腔变窄,固定,并呈管状,可有一段或几段肠管的扩张性较差,黏膜纹理消失,这种X线表现很像克罗恩病或结肠缺血性病变引起的肠狭窄,由于动力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功能性小肠梗阻,另外,结,直肠病变的X线表现有肠腔狭窄,变直和结肠袋消失等。 3.结肠镜 检查: 放射性肠炎的急性期变化,在乙状结肠镜检查时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甚至有溃疡形成,黏膜脆弱,触之易出血,在放射性肠炎的慢性期,可见黏膜水肿,苍白,呈颗粒状,较脆弱,并有明显的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根据所见病变,放射性肠黏膜损伤分为4度: Ⅰ度:无明显损伤,直肠黏膜可见轻度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易出血,一般能自行愈合。 Ⅱ度:直肠黏膜有溃疡形成,并有灰白色痂膜,黏膜出现坏死现象,有时也有轻度狭窄。 Ⅲ度:直肠由于深溃疡所致严重狭窄,出现肠梗阻,多数需采用结肠造口术。 Ⅳ度:形成直肠阴道瘘或肠穿孔。 作内镜检查 时,务必十分细心,以免发生肠穿孔或出血。 4.肠系膜动脉造影: 小动脉损伤伴缺血性改变是造成放射性肠狭窄的病理基础,肠系膜动脉造影片上常可见肠系膜小动脉分支异常。 5.CT扫描: 可显示直肠周围纤维组织增厚或骶前间隙增宽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肿瘤复发。 6.放射性核素检查: 测定放射性γ标记的胆酸的吸收率判断末端回肠的功能,测定对大分子如铬-EDTA通透性的增加对诊断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这些检查的特异性不高,临床上应用尚不广泛。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一般不困难,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史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结合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有关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其病变性质和部位。 鉴别诊断 放射性肠炎的晚期表现和癌肿的复发与转移需作X线钡剂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 ,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查以资鉴别,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rohn病,肠结 核,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Whipple)等。 1.溃疡性结肠炎无辐射病史,病理检查可见隐窝脓肿 可资鉴别。 2.伪膜性肠炎 患者无放射性物质照射史,多于病前使用广谱抗生素,一般多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开始出现症状,少数病人可于停药1~10天后出现,大便培养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3.急性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年长者或口服避孕药妇女,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 和便血 ,结肠镜 检查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的充血水肿 ,糜烂及出血,多为一过性,少数可遗留肠管狭窄。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