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放射病

放射病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放射病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恶心 发烧 乏力 食欲减退 嗜睡 头昏 脱发 消化不良 小肠危象

  •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尿氨基酸氮 尿淀粉酶 大生化检查 血清淀粉酶(AMS) 骨髓象分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

重点检查项目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的变化规律表明疾病的发展阶段,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有7个阶段,根据白细胞变化的过程,可预测疾病的发展。 1、增多;2、下降;3、顿挫回升;4、最低值;5、恢复;6、过度增多;7、恢复正常。 (2)白细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细胞变化的参考数据 分度 减少速度(×109/L·d) 照后7d值(×109/L) 照后10d值(×109/L) <1×109/L 时间(照后d) 最低值(×109/L) 最低值时间(照后d)。 轻度   4.5 4.0   >3.0。 中度 <0.25 3.5 3.0 20~32 1.0~3.0 35~45。 重度 0.25~0.6 2.5 2.0 8~20 <1.0 25~35。 极重度 >0.6 1.5 1.0 <8 <0.5 <21。 (3)出现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倒置者为中度以上,不出现者一般为轻度。 (4)除数量变化外,白细胞还出现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可见核,浆空泡,胞浆中毒颗粒,核分叶过多,大型细胞或大型胞核,以及核棘突,核固缩,核溶解等,淋巴细胞可见核染色质浓集,核固缩,核碎裂,核分叶或双核,恢复期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 血小板的形态改变可见伪足消失,空泡变性,致密体(5-HT细胞器)减少,颗粒溶解等,恢复期可见巨型或异型血小板。 红细胞也有形态改变,如出现细胞大小不匀,异型和多染型性细胞,恢复期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 2、骨髓检查 (1)骨髓细胞分裂指数:早期检查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分裂细胞数/1000个骨髓有核细胞)亦有助于判断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平均为8.8‰(6.3‰~10.0‰),受0.5~3Gy照射后第4天骨髓细胞分裂指数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有明显相关,一般认为,照射后3~4天骨髓细胞分裂指数仍高于1.8‰者,可能为轻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为重度;下降至0者为极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检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为轻度放射病,照射后20~30天出现“骨髓严重抑制现象”,但程度较轻者为中度,照射后15~25天出现“骨髓严重抑制现象”为重度,照射后10天内即出现者为极重度。 3、生化检查 (1)血,尿淀粉酶 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淀粉酶含量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淀粉酶含量可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伤情严重者,在照射后36~48小时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后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较明显的有脯氨酸 ,胱氨酸 和色氨酸 等。 牛磺酸是体内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谢产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后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几倍,以照射后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范围内与照射剂量有关。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内合成,在肌肉内转变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脱水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后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较恒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谢产物排出量增多:如脱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异丁酸(BAIBA)等照射后排出量都增加。

诊断鉴别

诊断 临床诊断是早期分类的继续,两者不可分割,目的是根据照射剂量,病情的发展和各项化验指标完成最后的确定诊断。 (一)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测定 正确测定病员受照射的剂量,是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有条件时可分别测定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以得出较正确的数值。 1、物理剂量测定 要详细了解事故时辐射场的情况,人与放射源的几何位置,有无屏蔽,以及人员移动情况和时间的变化等,如病员当时佩 戴个人剂量仪要了解佩戴的位置,收集病人随身携带的手表红宝石和某些药品,前者用热释光法,后者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定受照射的剂量,当有中子照射时, 应收集病员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以及患者的头发,尿样和血液等生物制品,进行中子的活化测量,了解受到的中子剂量,必要时进行全身24Na活化测量,进行 人体模型模拟照射测量,然后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2、生物剂量测定 利用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称生物剂量测定,现在公认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合 适的生物剂量计,它与照射剂量有函数关系,特别适宜于0.25~5Gy剂量范围,但测定方法比较复杂,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通常用作生物剂量测定的畸变 类型是断片,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方法是在照射后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6~8周)采血体外培养48~72小时,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近来有人用测定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生物剂量测定的方法,淋巴细胞微核是游离于胞浆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结构和染 色与主核相似,大小为主核的1/3以下,其来源可能是染色体的断片,测定方法与染色体畸变率相似,观察分析比染色体畸变率容易,在0.2~5Gy剂量范围 内,微核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二)临床经过 初期和极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它们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鉴别诊断 造血系统的改变应与慢性苯中毒 ,血小板减少症 ,缺铁性贫血 以及感染,某些疾病(肝炎 ,脾功能亢进 等),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引起的血液学改变相鉴别,造血抑制现象在脱离照射后多数能得到恢复,脱离射线并积极治疗后,经久不愈的造血抑制,需考虑来自(或合并)其它原因的可能性,临床症状应与神经衰弱 ,内耳眩晕 症,更年期综合征 等疾病相鉴别,放射性白内障 应与并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高度近视 眼等),老年性,先天性及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等鉴别。

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