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苍白 肠鸣音消失 恶心 腹痛 腹部有局部或广泛触痛、反跳痛 休克
普外科 外科
无特殊人群
无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血红蛋白 腹部平片 腹部CT 腹部MRI检查 血液电解质检查 血常规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积 可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 2.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 明显升高时考虑发生肠绞窄。 3.血清电解质(K ,Na ,Cl-),血气分析等测定可反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腹部透视 ,腹部平片 或CT扫描等除一般肠梗阻征象外,在腹腔内可见某一部位有异常积气,有一团小肠襻聚在一起,不易被推移,似装在一个袋内样,而腹内其他部位的小肠襻则少见。 Wislow孔疝可见胃向左向后移位,结肠向下方移位,成簇的小肠液平面积聚在小网膜囊区域,肠系膜位于下腔和门静脉之间,小网膜囊内有气液平面,肝下间隙可见多个肠襻影。 十二指肠旁疝可见小肠盘绕在一起,积聚在疝囊内,位于中线,不能移动或散解,胃体被牵引向下,结肠在小肠襻包块的后方,疝囊内的小肠扩张并呈淤滞状态,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可见包裹成团的肠襻位于胃和胰腺之间,在Treitzs韧带水平或胰腺后方,包裹成团的肠襻缺少正常肠襻间的指状突间隙(inter-digitation),肠管扩张并有气液平面;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可在右中腹部见到扩张肠管和气液平面,空肠动,静脉分支在肠系膜上动脉后方。 2.B超:腹腔某一部位可见异常的团块回声,内有或无肠蠕动,团块内部管状或囊状形态随时间及饮食改变。 3.其他检查:如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 可见肠系膜血管走向和分布异常,有助于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病史 (1)病人曾有慢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病史,如间歇性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进食后不见缓解反而加重,躯干过伸或前屈均能加重症状,经保守治疗好转或症状体征消失。 (2)在一般慢性肠梗阻的基础上突然转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3)发病较突然且急剧,腹部触及肿块,过去无腹部包块病史,能够排除肠扭转,肠套叠 ,肠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4)急性肠梗阻病人,有上述临床表现,有慢性腹痛 史而无手术史者,应考虑先天性腹内疝可能,如有胃肠手术史则应考虑后天性腹内疝的可能。 2.临床特点 (1)腹痛:继发于腹部手术后的内疝有剧烈腹痛;伴有绞窄性肠梗阻症状,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网膜囊疝,隐窝疝可引起慢性单纯性肠梗阻,多为反复发作的轻度腹痛。 (2)呕吐和便秘 :十二指肠旁疝,胃大部切除术后等高位内疝有频繁呕吐及便秘 ,隐窝疝,网膜囊疝等非嵌顿性腹内疝则多无恶心呕吐和便秘。 (3)腹胀及肿块:低位肠管的嵌顿性腹内疝可引起腹胀,网膜囊疝,十二指肠旁疝偶可在上腹部形成肿块及局限性腹胀,且叩诊呈鼓音,其他类型的内疝多不能触及肿块。 (4)腹部手术后内疝:多于肠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时,突发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并有面色苍白 ,脉率加快及四肢发凉等休克 症状和腹膜刺激征。 3.辅助诊断:X线钡剂造影有助于内疝的诊断,并可明确内疝的部位和类型,为避免加重肠梗阻,可选用较为安全的水溶性碘剂进行造影,肠梗阻形成后,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出 多个液平,肠系膜血管造影的可辅助诊断,B超检查可在腹内某一部位探测到异常积气,或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一起,不易被推移,与装在一个袋内相似。 4.剖腹探查:当确有某种肠梗阻存在时,如恶心,呕吐,肠鸣音亢进,肠道出血及腹内某个部位有异常隆起时,应及时做剖腹探查术,并可确诊是否为腹内疝及其部位和类型。 鉴别诊断 腹内疝时引起胃肠道梗阻,开始多为单纯性,进而成为绞窄性,内疝多不易做出正确诊断,往往须经剖腹探查 才能明确,因此,疑为本病时,首先应与其他常见的肠梗阻 相鉴别,小网膜囊疝 ,十二指肠旁疝 早期有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还应与胆石 症,急性胃扭转 ,急性胰腺炎 等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