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 角膜炎 结痂 睫状充血 流泪 疱疹 皮肤过敏
眼科学 眼科 角膜科
无特定的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补体结合试验 角膜病灶刮片 角膜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实验室诊断 ⑴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取病变区的感染细胞或房水细胞,直接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在被感染的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可以找到特异的颗粒荧光染色,能在1~2小时作出快速诊断,由于标记荧光抗体有型的特异性,故在荧光显微镜下还可区分出Ⅰ型或Ⅱ型病毒。 ⑵病毒分离:是本病最可靠的病因诊断,采用的方法有: ①小鼠脑内接种,最常用,最敏感,小白鼠在2~3天内患疱疹性脑炎死亡; ②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Hela,VERO,FL,Hepz等各种传代细胞培养,均适于疱疹病毒繁殖,24~48小时发生细胞病变,出现明显的肿胀圆细胞灶。 ⑶刮取物接种兔角膜,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经济代价较高。 ⑷细胞学检查:取角膜,结膜或眼睑水泡的刮取物作HE染色检查可发现有多核巨细胞,核内包涵体及风般样上皮细胞,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 ⑸电镜检查:可在感染的细胞内查到病毒颗粒,本法快速简便,但不能与带状疱疹病毒相区别。 ⑹血清学检查: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作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若上升4倍以上即可确诊,本法仅适用于原发感染者,继发感染 者在发病前血中已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故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⑺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查:包括体液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免疫的检查,尤其是后者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的方法有:玫瑰花结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也有人利用非特异性抗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纯化蛋白衍生物(PPD),链激酶-链道酶(SK-SD),念菌素,腮腺素等做皮内注射,观察其迟发性皮肤过敏 反应,此法虽非特异性,但方法简便,具有一定价值。 ⑻其它方法:荧光素通透系统数是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将荧光素电离子导入眼后18小时,用荧光计测量房水内含量,对了解角膜上皮及内皮的功能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变性疱疹更具有诊断意义。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除了典型的树枝,地图及盘状角膜病灶形态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临床改变,因此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各型不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而其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染色各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决定这种转化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与HSV的型和毒株及宿主的免疫功能(主要是细胞免疫)有关外,还与治疗方法有关(特别是皮质固醇的应用)。
诊断鉴别临床诊断: ⑴原发感染的诊断依据:多发生于幼儿时期,成人较少见,出现眼部症状者仅占1%左右,主要表现为疱疹性水泡 ,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及点状角膜炎,愈后不留疤痕,偶见树枝状角膜炎,其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 ⑵复发感染的诊断依据: ①典型的角膜病灶形态(树枝,地图及盘状); ②多次复发的病史; ③病程缓慢,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使病情恶化; ④角膜感觉迟钝或消失; ⑤口角,眼睑,鼻翼部出现皮肤疱疹; ⑥特定的复发诱因。 鉴别诊断 树枝状角膜炎是HSK所具有的特征性改变,一经发现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需与下列假性树枝状角膜炎(pseudodendritic keratitis)相鉴别。 1.水痘 -带状疱疹 病毒所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病灶细小,分叉或末端无结节样膨大。 2.棘阿米巴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睫状充血及眼疼较剧,由角膜中央沿神经分布向角膜周边部呈放射状细胞浸润,称为放射状角膜神经炎(radial keratoneuritis)。 3.复发性角膜糜烂:具有复发倾向,早晨起床时发生,眼病加重,下午和晚上缓解,病灶周围无灰白色隆起的上皮浸润缘。 4.配戴角膜接触镜所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双眼发生,上皮缺损病灶多位于角膜周边部镜片缘与角膜交叉接触的部位。 5.还应与其他原因如牛痘 ,流行性腮腺炎 等引起的盘状角膜炎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