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低热 恶心 腹部压痛 腹膜刺激征 腹膜炎 腹痛 腹胀 溃疡 食欲不振
免疫科 内科
无特定的人群
无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纤维结肠镜检查 血常规 血管造影 腹部包块 CT平扫
重点检查项目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可以升高。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3.结肠或小肠双对比造影可见病变部肠管壁僵硬,张力减低,管腔狭窄,黏膜增厚,紊乱,管壁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并有肠管外压性移位变形,局部肠管有固定感,钡剂通过缓慢,蠕动消失或减弱等。 4.结肠镜 检查可见管腔狭窄,扩张不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触及易出血,有时有溃疡形成。 5.腹部B超可探及肿块,肿块呈内部低回声和边缘强回声的混合型回声以及肠系膜根部欠均的低回声肿瘤图像,肿块的边缘不清,与肠管关系密切。 6.CT平扫 见肠系膜内脂肪CT值增高,表现为后腹膜的脂肪密度高于皮下脂肪,其内见有线条状密度增高的血管影,纤维化严重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CT见内部强化的线条状血管影是其特征,并可见增厚肠壁之内低外高“双晕征”(double halo sign),后者是良性病变的特有表现,其病理影像学基础是增厚肠壁的内侧低密度系粘膜下组织的水肿,外侧的高密度为浆膜下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7.血管造影 可见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分支血管扭曲,受压,移位,无肿瘤染色及动静脉瘘,严重者血管闭塞。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据68例的分析,约1/4病人曾患有腹部外科疾病,而22%病人曾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可考虑为肠系膜脂膜炎。 1.病程发展缓慢,数月至数年,伴长期低热,慢性消耗体质,体重下降等。 2.腹痛及腹部包块 相继出现,以右侧腹或右下腹为主,腹部包块质地较硬,伴压痛,活动度极差。 3.消化道钡透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消化道黏膜无溃疡及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在消化道造影中,本病应注意与消化道癌肿,缺血性肠炎,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 等鉴别,这些病变在消化道造影中均有相应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一般不难与本病鉴别,比较难以区别的是肠系膜病变,如脂肪瘤 ,脂肪肉瘤 ,恶性淋巴瘤 ,转移瘤,腹膜间皮瘤 ,胰腺炎性肠系膜改变,脓肿 等,上述肿瘤性病变在CT中均有各自的特征,只要注意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性状,内部结构及密度,有无邻近组织浸润及浸润程度,有无转移灶及腹水 等,多数可以与本病作出鉴别,必要时可借助血管造影 ,胰腺炎性改变和脓肿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抗炎治疗奏效等容易鉴别之。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