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失和 丘疹 瘙痒 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或结节
性病科 皮肤性病科
无特发人群
未知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补体结合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中和试验 免疫病理检查 皮损 涂片
重点检查项目传染性软疣病毒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与抗原检测法: 1、直接检查病毒颗粒: 方法1:涂片染色:挤出乳酪样物,瑞特染色。结果:软疣小体(+)。 方法2:电镜观察:活检标本。结果:软疣病毒(+)。 方法3:检查组织病理。结果:具有诊断特征性。 2、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方法1: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结果:(+)。 方法2:补体结合试验(CF)。结果:(+)。 方法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结果:(+)。 方法4:中和试验(Nt)。结果:(+)。 组织病理:病变主要在表皮,表皮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其周围真皮结缔组织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并被分为多个梨状小叶,真皮乳头受压,而成为小叶间的异常狭窄的间隔,基底细胞大致正常,自棘层细胞起逐渐变性,在早期,感染细胞开始有卵圆形小体形成,以后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胞核固缩,最后整个胞质均为嗜酸性包涵体(软疣小体)所占据,在表皮中部,软疣小体已超过受累细胞原有的体积,细胞核被挤于一侧,固缩成新月形,甚至完全消失,在粒层水平处,软疣小体自嗜酸性变成嗜碱性,角质层内可有很多嗜碱性软疣小体,因并非所有棘细胞都有上述变性,故在细胞中间仍可见少数角化不良的细胞,在病变中央,变性细胞可脱落而形成中央腔隙并与各梨状小叶相通,真皮无变化。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上有蜡样光泽的圆形或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状,可挤出干酪样物与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样,易于诊断,生殖器部位损害有性活跃年青者,应检查有地性病,较大皮损应与基底细胞癌,角化棘皮瘤鉴别。 潜伏期2~3周,初起为帽针头至绿豆大小的半球状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央脐窝状,为正常肤色,渐增大至豌豆大,挤之可排出白色乳酪状软疣小体, 儿童多见于颜面,躯干四肢(图1),成人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由性传播者见于外阴,臀部,小腹及大腿内侧,也可出现于唇舌、颊黏膜、眼结膜等处,数目多少不 等,散在分布,相互不融合,自觉瘙痒 , 慢性病程,有自限性,持续数月可自退,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潜伏期为14天~6个月,初起为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以后逐渐增至豌豆大,中心微凹或呈脐窝,表 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逐渐变软,呈灰白色或珍珠色,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损害数目不等,由数个至数十个,陆续出现,或少数散 在,或数个簇集,互不融合,体表各部位皆可发生,好发于躯干,四肢,肩胛,阴囊和肛门等处,也可发生于唇,舌,颊黏膜及结膜,皮疹部位因接触方式不同而 异,一般无自觉症状,极少数病人其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皮损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 本病临床及组织学均非常特殊,一般诊断不难。 中医病机: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诸病源候论》鼠乳候记述“鼠乳者,身而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也”,中医认为此系气血失和 ,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而致。 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上有蜡样光泽的圆形或半球形丘疹,中央脐凹状,可挤出干酪样物与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样,易于诊断,生殖器部位损害有性活跃年青者,应检查有地性病,较大皮损 应与基底细胞癌 ,角化棘皮瘤 鉴别。 1.汗管瘤 :好发于女性眼睑周围,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小结节,密集,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质坚硬,中心无软疣小体,不传染。 2.丘疹性荨麻疹 :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初为纺锤状水肿 性红色斑丘疹,渐为坚硬小疱,顶端突起,无凹陷,无小体排出,剧痒。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