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多发性针尖样瘀点 腭部可见小出血点 肝功能异常 肝脾肿大 肝肿大 高热 缓脉 黄疸 淋巴结肿大
儿科学 儿科 小儿血液科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呼吸道传播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补体结合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 骨髓象分析 血常规 免疫学检测
重点检查项目(一)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二)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四)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 (五)其他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诊断鉴别诊断 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开展血清学检查有困难时,根据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虽以高热 , 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等比较常见,但并非必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即使无黄疸者亦然,值得重视,典型血象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变或呈阳性,但显著变化一般见于第1~2周间,嗜异性凝集试验甚或在数月后始升达有意义的水平,故必须强调多次重复检查的重要性,1~2次阴性结果不 能否定诊断。 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病 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 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 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