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频繁眨眼 点头征 四肢抽搐 喜讲秽语 儿童抽动症
神经内科 内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科 儿科学 儿科 小儿精神科
好发于3至15岁儿童
无
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检查 腰背部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反复出现多发性、无意义的颜面部、四肢及躯干抽动或清嗓音;患儿自控能力差,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舌边尖红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询问患儿的脑外伤史、产史,是否有早产、难产、剖腹产而致脑缺氧、缺血或窒息。 2、检查患儿背部是否有颈椎习惯性脱位,在颈椎附近是否可触及压痛点。 3、运动持久试验:查自我控制能力,患儿因为真阴不足,肝火上炎,内热过盛而致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 4、翻手试验:让患儿坐于桌前,将两手平放在桌面上,做时先手掌向下,将拇指沿桌边垂下,而两手其他手指靠拢。在反复尽量快速翻手时,出现动作笨拙,甚至乱翻一气;如果翻手时不让摆动肘部,则两小指靠不拢,姿势也更加笨拙。
诊断鉴别易发部位 抽动症是多组肌群同时或相继抽动,但其易发部位不尽相同。国外有人总结六百多例抽动患者抽动症状终生分布的百分比如下: 单纯抽动:单纯面部抽动占 93.1%。 头颈部抽动91%。 上肢抽动者 68.6%。 下肢抽动者40.7%。 躯干部抽动者46.5%。 单纯发音抽动者 98.5%。 复杂运动抽动者68.5%。 受累最多的易发部位是头颈区。 鉴别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主要是由于脑轻微功能障碍引起的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临床诊断 ⑴症状开始于2~15岁之间。 ⑵反复出现眼肌、面肌、四肢、躯干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 ⑶喉部异常发音及模仿语言,模仿动作。 ⑷以上症状轻重交替出现,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有时可使症状加重,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⑸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部分症状能短时间自我抑制。 ⑹除外风湿性舞蹈病(应检查血沉、抗链“O”、C反应蛋白)、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应检查肝功、血浆铜蓝蛋白)等类似疾病。 抽动症容易被误诊: ⒈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⒉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 ⒊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⒋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