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 肝脾肿大 高热 角膜炎 淋巴结肿大 贫血
外科 普外科 内科 血液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无特定的人群
无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皮疹 类风湿因子 尿常规 血清肌酐 心电图 浆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
重点检查项目1.外周血 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部分病例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也可表现为典型的慢性病性贫血。 2.骨髓象 部分患者浆细胞 升高,自2%~20%不等,形态基本正常。 3.血液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肝功能可异常,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升高,少数病人肾功受累,血清肌酐 水平上升,血清免疫球蛋白呈多克隆升高,较为常见,少数血清出现M蛋白,血沉也相应增快,部分患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 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尿常规 尿蛋白轻度升高,如伴发肾病综合征,则出现大量尿蛋白。 5.组织病理学 肿大的淋巴结活检显示上述CD的特殊病理改变,病变主要累及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偶可波及结外组织,CD病理上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透明血管型:占80%~90%,淋巴结内显示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呈散在分布,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血管内皮明显肿胀,管壁增厚,后期呈玻璃样改变,血管周围有数量不一的嗜酸性或透明状物质分布,滤泡周围由多层环心排列的淋巴细胞,形成特殊的洋葱皮样结构或帽状带,滤泡间有较多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淋巴窦消失,或呈纤维化,大体标本见淋巴结直径为3~7cm,大者可达25cm,重量达700g。 (2)浆细胞型:占10%~20%,淋巴结内也显示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及滤泡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一般无典型的洋葱皮样结构,本型的主要特征为滤泡间各级浆细胞成片增生,可见Russell小体,同时仍有少量淋巴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有人称本型为透明血管型的活动期,可有TCRβ或IgH基因重排,少数患者病变累及多部位淋巴结,并伴结外多器官侵犯,病理上同时有上述两型的特点,称为混合型,也有少数单一病灶者,病理上兼有上述二型的特点,则为另一意义上的混合型,有报道少数浆细胞型患者可并发卡波西肉瘤,以艾滋病伴发CD者多见。 6.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X线,CT,B超及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CD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凡淋巴结明显肿大,伴或不伴全身症状者,应想到CD的可能,淋巴结活检获上述典型的CD病理改变才能诊断,即CD的确诊必须有病理学论据,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做出分型诊断,确诊前还需排除各种可能的相关疾病。 CD应和恶性淋巴瘤 ,各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浆细胞 瘤,艾滋病 及风湿性疾病等鉴别,它们有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或)病理改变,仔细的病理学检查,包括免疫组化检查,以及某些原发病的检出是鉴别要点,本病的淋巴结肿大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1.淋巴瘤 虽然两者都有淋巴结肿大,但表现各有不同,淋巴瘤可有持续或周期发热,全身瘙痒,脾大 ,消瘦等表现,而本病临床症状轻微,仅有乏力或脏器受压后产生的症状,最主要的是病理上的不同,本病组织学特点是显著的血管增生。 2.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是一种异常的非肿瘤性免疫增殖性疾病,临床上多见于女性,表现为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有皮疹 及皮肤瘙痒,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可改善症状,淋巴结病理表现为淋巴结破坏,毛细血管壁增生,为免疫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PAS阳性,无定形物质沉积,细胞间有嗜伊红无结构物质沉积,活检可鉴别。 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该病主要为淋巴样浆细胞增生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及髓外脏器,血清中出现大量单株IgM,无骨骼破坏,无肾损害,临床上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约半数伴高黏滞血症。 4.多发性骨髓瘤 是浆细胞疾病的常见类型,骨髓内增生的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引起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 ,肾功能损害及免疫功能异常,高钙血症 ,骨髓瘤细胞多浸润肝脾,淋巴结及肾脏,CD淋巴结肿大明显,淋巴结活检可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