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斑疹伤寒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并伴触痛 头痛 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皮疹

  • 建议就诊科室:

    传染病科 感染中心

  • 易感人群:

    无特定的人群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 心电图 胸部平片

重点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1周末仅少数(30%)阳性,第2周末为75%,第3周可达90%,效价可达1∶160~1∶1280。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 (2)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immunofluorescentantibodytest,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enzymeimmunoassay,dot-EIA),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immunoassay,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3.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分离:常用小鼠作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分离。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ml。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水肿,肝、脾、淋巴结充血肿胀,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取腹水涂片,腹膜、肠系膜、肝、脾或肾印片,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呈团丛状分布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当一个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故常呈团丛状分布。若用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2)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nested-PCR)检测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斑疹伤寒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其他辅助检查: 严重并发症支气管肺炎,X线胸片可见异常。

诊断鉴别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应注意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斑疹伤寒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同时,还应注意流行季节。当地斑疹伤寒的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高热、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对怀疑患斑疹伤寒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鉴别诊断 1.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流行区亦常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而且,两者均多见于夏秋季节,均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故应注意鉴别。钩端螺旋体病常有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早期出现肾损害,而无皮疹、焦痂或溃疡。必要时可作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 2.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有虱寄生史或被鼠蚤叮咬史,有发热、斑丘疹,并有皮肤焦痂溃疡以及淋巴结肿大。血清变形杆菌凝集反应时OX19为阳性,而OXK则为阴性。 3.伤寒发病前常有不洁食物进食史。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玫瑰疹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可阳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4.败血症常有原发性感染病灶。弛张热型、不规则热型常见。由革兰阳性细菌所致者皮肤较常出现皮疹或花纹样改变,由革兰阴性细菌所致者则较常发生休克。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外-斐反应阴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5.登革热发病前曾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逗留,有日间被伊蚊叮咬史,多于夏秋季发病。头痛、全身疼痛较显著。较常同时出现斑丘疹和皮下出血点。血液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常减少。可从病程短于3天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血清中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 6.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时头痛、腰痛和眼眶痛较明显,体温下降时较常出现休克,皮下出血点、瘀斑常见,少尿或无尿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明显减少。血液尿素氮和肌酸酐水平随着少尿或无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血清中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阳性。 7.其他同时,亦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疟疾、急性上呼吸道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作鉴别诊断。

猜你感兴趣

相关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