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如何鉴别?

诊断标准

1.PK活性测定的正常参考值

(1)荧光斑点法PK活性筛选试验:

①PK活性正常:荧光在25min内消失。

②PK活性中间缺乏值(杂合体值):荧光在25~60min消失。

③PK活性严重缺乏值(纯合体值):荧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测定[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Blume法:

①正常值:(15.0±1.99)U/gHb(37℃)。

②低底物浓度(PEP)正常值:正常活性的14.9%±3.71%(37℃)。

③低PEP+PDP刺激后的正常值:正常活性的43.5%±2.46%(37℃)。

④纯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杂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50%。

(3)中间代谢产物正常值(37℃):

①ATP:(4.23±0.29)μmol/gHb,PK缺乏时较正常降低2个标准差以上。

②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2.27±1.87)μmol/gHb,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倍以上。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2.2±2.2)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

④2-磷酸甘油酸(2-PG):(7.3±2.5)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

2.红细胞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

(1)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严重缺乏值范围。

(2)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中间缺乏值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2,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间产物变化。

(3)PK活性定量属纯合子范围。

(4)PK活性定量属杂合子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中间代谢产物变化。

符合上述4项中任何1项,均可建立PK缺陷的实验诊断,如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K缺乏症,而PK活性正常时,应进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活性降低。

3.PK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贫血 的诊断标准

(1)红细胞PK缺乏症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①生后早期(多为1周内)出现黄疸,成熟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未成熟儿超过256.5μmol/L(15mg%),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

②溶血的其他证据(如贫血,网织红增多,尿胆原增加 等);

③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具备上述3项,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者,可确诊;不具备上述2项和(或)有其他原因并存者,应疑诊为红细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症致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①呈慢性溶血过程,有脾大,黄疸,贫血;

②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

③排除其他红细胞酶病及血红蛋白病;

④排除继发性PKD,符合以上4项方可诊断为遗传性PKD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PK值低于正常的疾病还有急性白血病,MDS,难治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化疗后状态,获得性酶缺陷症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质合成异常的骨髓干细胞受损,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酶的翻译后修饰所致。

PK缺乏症应与其他红细胞酶病如G-6-PD缺乏症及血红蛋白病相鉴别,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化疗后都可以引起继发性PK缺乏,因此遗传性PK缺乏症(通常是杂合子)应与继发性PK缺乏症相鉴别,但有时此二者的鉴别相当困难,因为二者红细胞PK活性都是轻至中度降低,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溶血表现,有时需要进行随诊和仔细分析。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鉴别文章

猜你感兴趣

相关症状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