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腱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 屈性截瘫 尿失禁 高热 脊髓受压
骨科 神经外科 脊柱外科 骨外科 外科
无特定的人群
无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CT造影增强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MRI)
重点检查项目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内有血液或脱落的脊髓组织时,证明脊髓实质有损伤,至少蛛网膜下腔有出血,奎肯试验有梗阻时,说明脊髓有受压情况,二者都是早期手术适应证。 1.X线平片 通常应摄正位,侧位和双斜位片,但应防止为追求好的影像结果而过度搬动病人,宜先摄侧位片,阅片时应观察: ①脊柱的整体对线,排列; ②椎体骨折,脱位的类型; ③附件有无骨折; ④椎间隙有无狭窄或增宽(分别揭示椎间盘突出和前纵韧带断裂),有无棘突间隙增宽(提示棘间韧带损伤),其中前两项意义最大,但有时受伤瞬间脱位严重,过后可恢复对线,过伸过屈位可观察稳定性,但应慎用。 2.CT扫描 轴位CT可显示椎管形态,有无骨折片突入,腰穿注入水溶性造影剂后再行CT,可清楚地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及脊髓受压移位情况,当脊髓水肿增粗时,环形蛛网膜下腔可变窄或消失。 3.脊髓碘水造影 可显示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脊髓受压程度和方向,神经根有无受累。 4.磁共振成像 是迄今惟一能观察脊髓形态的手段,有助于了解脊髓受损的性质,程度,范围,发现出血的部位及外伤性脊髓空洞,因而能够帮助判断预后,脊髓损伤早期病变区磁共振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如表1,表1显示T2加权像上的信号在不同类型的损伤中有特征性改变,T1加权像往往仅表现为脊髓的增粗,有定位意义,明显的不足之处是磁共振成像对骨质结构的改变观察不清。 5.体感诱发电位 电刺激周围神经时,在大脑皮质相应的感觉区可记录到电位变化,脊髓损伤时可借此项检查判断脊髓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受伤24h以后检查,不能引出诱发电位,且经数周内连续检查仍无恢复者,表明为完全性损伤;受伤后即能引出诱发电位,或者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引出异常电位波者,表明为不完全性损伤,缺点是本检查仅反映感觉功能,无法评估运动功能。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1.闭合性脊髓损伤的诊断 包括: (1)脊柱损伤的水平,骨折类型,脱位状况。 (2)脊柱的稳定性。 (3)脊髓损伤的水平,程度。 脊柱损伤的水平,脱位情况一般只需X线片即能判断,而骨折类型有时尚需参照CT片。 2.保持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组织的完整 临床实际中所能观察到的,造成不稳定的因素综合起来有: (1)前柱:压缩>50%(此时若中柱高度不变,则提示后方的韧带结构撕裂)。 (2)中柱:受损(其他两柱必有一个结构不完整)。 (3)后柱:骨质结构破坏:矢状向脱位>3.5mm(颈)或>3.5mm(胸,胸腰);矢状向成角>11°(颈),>5°(胸,胸腰)或>11°(腰)。 (4)神经组织损伤:提示脊柱遭受强大外力作用而变形,移位,损伤。 (5)原有关节强直 :说明脊柱已无韧带的支持。 (6)骨质异常。 3.寰枢椎不稳定的标准 (1)寰椎前结节 后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3mm。 (2)寰椎侧块向两侧移位的总和>7mm。 脊髓损伤的水平是指保留有完整感觉,运动功能的脊髓的最末一节,完全性损伤指包括最低骶节在内的感觉,运动功能消失,应检查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的轻触觉和痛觉并指诊肛门括约肌的随意收缩功能,不完全损伤指损伤水平以下有部分感觉,运动功能保留,包括最低骶节。 鉴别诊断 1.椎管内出血 外伤,如高处坠落背部或臂部着地,背部直接受力等偶可引起椎管内血管破裂出血;原有血管畸形,抗凝治疗,血液病等病人轻度受伤即可出血(亦可为自发性),血肿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和髓内,起病较急,常有根性疼痛,亦可有脊髓压迫症 状,往往累及几个节段,蛛网膜下腔和髓内出血时,腰穿脑脊液呈血性,轴位CT可见到相应部位有高密度影,MRI则可显示异常信号,早期(2天)T1加权像改变不明显,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此后随着血肿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增多,使T1时间缩短,在T1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约1周后红细胞破裂,出现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使T2时间延长,故T2上变为高信号(T1上仍为高信号)。 2.脊髓栓系综合征 当腰背部受直接打击或摔伤时,可使原有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加重,出现双腿无力,行走困难,括约肌功能障碍,MRI上可以看到圆锥低位,终丝增粗,多伴有脊柱裂 ,椎管内和(或)皮下脂肪瘤 。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