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脑膜炎

脑膜炎该怎样进行护理

时间 : 2016-09-01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核心提示: 按医嘱准确定量用药,使用两性霉素B应从小剂量开始,第1天用1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注意滴注时间不少于6 8 h。若无明显不良反应,第2天用5 mg,第3天用10 mg,以后每天增加5 mg直至每天25 35mg。1个疗程3个月以上,总量3

核心提示: 按医嘱准确定量用药,使用两性霉素B应从小剂量开始,第1天用1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注意滴注时间不少于6 8 h。若无明显不良反应,第2天用5 mg,第3天用10 mg,以后每天增加5 mg直至每天25 35 mg。1个疗程3个月以上,总量3 4 g/疗程。

  脑膜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患者除了要及时进行治疗外,还需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但由于很多患者都缺乏对脑膜炎护理措施的知识,他们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进行护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有关脑膜炎的护理工作吧。

  1、一般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进食困难或不能进食者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或静脉给予高价营养,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嘱患者尽量平躺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轻泻剂,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患者抵抗力下降,需加强消毒隔离防护,安排住单人房,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预防继发感染。密切观察颅内高压表现,如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等,并备好应急抢救药物、器械等。

  2、用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定量用药,使用两性霉素B应从小剂量开始,第1天用1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注意滴注时间不少于6 8 h。若无明显不良反应,第2天用5 mg,第3天用10 mg,以后每天增加5 mg直至每天25 35 mg。1个疗程3个月以上,总量3 4 g/疗程。

  (2)用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使用两性霉素B对治疗本病的后果及不良反应,并签署特殊用药知情同意书。

  (3)两性霉素B遇光易失效,故应避光保存,滴注过程中用黑布包裹输液瓶及输液管,最好选用避光输液管。病原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与对症及其它辅助治疗的配合,如合理安排脱水时间,保证脱水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此外,对使用大扶康者亦应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督促患者定时定量口服氟胞嘧啶。

  (4)两性霉素B在常温下易降低药效,应置于4 l0℃冰箱中保存,使用时应现配现用。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勿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作为释稀液,以免发生浑浊。滴速过快可增加不良反应,控制滴速20 25 gtt/min。滴注时间过长可降低药物效价,最好使用输液泵维持恒定的速度。

  3、特殊护理

  (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脑脊液的性状、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生命体征、瞳孔变化。4例患者头痛减轻,病情缓解拔除引流管,完成治疗,治愈出院。

  (2)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恢复状况,定期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护理人员需做好配合工作如术前解释、操作配合、及时送检脑脊液等;做好术后护理观察,如去枕平卧6h、观察有无神志改变、头痛呕吐等,并解决患者生活需要。

  4、出院护理

  (1)如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头痛、发热、呕吐、抽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生化检测压力、蛋白、氯化物、葡萄糖含量正常;连续3次检测脑脊液真菌培养无隐球菌生长及脑脊液墨汁染色未发现隐球菌,予出院。出院后随防6个月至1年,定期行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并注意加强营养、适当体育运动,调整平稳的心态。如严格遵照医嘱服药,慎用皮质激素。

  (2)健康指导。隐球菌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水果及植物,牛乳,干燥陈旧的鸽粪,健康人的皮肤、胃肠道以及动物(鸟类、牛、羊、狗、猫等)身上。鸽粪为主要传染源,与动物鸽、鸟类接触时要注意预防,饲养家鸽时应妥善管理鸽粪,忌食变质的梨、桃等水果;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出现头痛、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听力下降等不适,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

  相信通过上述文章的详细介绍后,大家对脑膜炎的护理措施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希望以上的内容能给你提供帮助。若发现出现脑膜炎的症状时,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查,切勿放任不理。

关键词: 脑膜炎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脑膜炎该怎样进行...”相似的文章

更多>>

脑膜炎疾病

1.高烧(>40℃),颈部僵硬,严重头痛,食欲不振,意识不清,呕吐,抽搐,倦怠,思睡,对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肤疹{由其在腋下,手,脚部位},这些脑膜炎的症状,和感冒症状雷同,常是引起误诊的原因,症状的变化...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