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9-01 07:40:02 来源:互联网
在我们的生活中患有小儿糖吸收不良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了,这种疾病就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对糖的吸收不是特别的好造成的一种严重的疾病,糖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种身体上的元素,下面,我们请有关的专家介绍一下小儿糖吸收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吧! 一、发病原因1969年ESPG...
在我们的生活中患有小儿糖吸收不良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了,这种疾病就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对糖的吸收不是特别的好造成的一种严重的疾病,糖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种身体上的元素,下面,我们请有关的专家介绍一下小儿糖吸收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吧!
一、发病原因
1969年ESPGAN的诊断标准 1969年欧洲儿童胃肠及营养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ESPGAN)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
2、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可导致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二、发病机制:
该病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
1、人体经口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乳糖及蔗糖,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淀粉包括直链及支链两种,均为葡萄糖的多聚体,唾液及胰腺中的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使其分解为麦芽糖(含2个分子葡萄糖)、麦芽寡精(由几个分子葡萄糖组成)及糊精。
2、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糊精酶(即异麦芽糖酶)可水解糊精分子,麦芽糖酶可进一步水解麦芽糖最终将这些糖均分解成葡萄糖方可被吸收。
3、乳糖及蔗糖均为双糖,小肠上皮刷状缘中的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蔗糖酶可将蔗糖分解为果糖及葡萄糖。
4、葡萄糖及半乳糖可在小肠被主动吸收,吸收迅速,且能逆浓度梯度,但需消耗能量。果糖主要通过载体被吸收,吸收不能逆浓度梯度;而木糖(实验用)只能通过被动扩散而被吸收。
5、糖在小肠吸收较完全,但仍有一小部分未被吸收的糖进入结肠,可被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其次为乳酸杆菌等)分解后,再被吸收。未被吸收的糖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
4、糖部分从粪便中丢失,部分在回肠远段及结肠内经细菌发酵产生有机酸及CO2、H2及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部分被吸收后,可由呼气中被排出。最后导致本症。
经过上面的详细的介绍,我们都知道了小儿糖吸收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了,我们在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有信心,帮助孩子一起摆脱这种疾病的烦恼,我们对这种疾病一定要通过警惕,不要让孩子患上这种严重的疾病,希望我们的患者早日康复!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