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8-31 07:40:02 来源:互联网
尺骨上1/3 骨折合并桡骨头向前脱位别名孟氏骨折。许多学者对这种损伤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理研究,使该损伤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本病西医治疗,也可中医治疗,下面具体介绍本病中医治疗方法。对新鲜的尺骨上1/3骨折合桡骨头脱位...
尺骨上1/3 骨折合并桡骨头向前脱位别名孟氏骨折。许多学者对这种损伤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理研究,使该损伤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本病西医治疗,也可中医治疗,下面具体介绍本病中医治疗方法。
对新鲜的尺骨上1/3骨折合桡骨头脱位绝大多数可采用手法复位,前臂超肘夹板固定,合并桡神经挫伤者,亦可采用手法复位、前臂超肘夹板固定。桡骨头脱位整复后,桡神经在3个月内自行恢复。
如果开放性骨折的骨折端未在创口内直接暴露者,可以清创逢合后采用闭合手法复位,骨折端外露者应在清创的同时在直视下将其复位,但不必采用固定。
复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先整复脱位或先整复骨折。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桡骨头复位后,以桡骨为支撑,则尺骨骨折易于整复。但若尺骨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为斜形或螺旋骨折并有背向移位者,则可先整复尺骨骨折。前者用稳定的尺骨作支撑,使桡骨头易于复位,后者因背向移位的尺骨抵住桡骨,以及变位的骨间膜的牵拉,使脱位的桡骨头难于复位,故应先将尺骨骨折整复,消除阻碍后,桡骨头才易于复位,具体各型的复位手法如下:
(一)伸直型:
一法:
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持腕部,两助手行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术者立于患者外侧,两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和前侧、向尺侧、背侧按捺。同时嘱牵引远端的助手将肘关节徐徐屈曲90°,使桡骨头复位。复位后嘱助手用拇指固定桡骨头。术者紧捏尺骨骨折断端,在助手牵引下来回小幅度旋转前臂,并逐步屈肘至120~130°,利用已复位的桡骨支撑作用使尺骨对位。若仍有向掌侧、桡侧成角移位,术者可将尺骨远端尺侧、背侧按捺、提拉,使之复位,若仍有残余侧方移位,可用摇晃手法加以矫正。
二法:
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上臂下段,术者一手握肘另一手握腕,进行拔伸牵引。术者一手拇指在肘部前外方将脱位的桡骨头向尺侧、背侧按捺,另一手将肘关节徐徐屈曲90°~100°,使桡骨头复位,然后嘱助手用拇指固定已复位的桡骨头,术者用两手拇指在背侧尺、桡侧间隙,余指在掌侧间隙进行挤捏分骨,继而再按压尺骨骨折远、近端,矫正成角;再用推挤法,矫正侧方移位。
三法:
先整复桡骨头,桡骨头复位后,肘屈曲90°,将肩外展外旋,前臂向头顶之方向,尺骨向上,前臂仍保持中立位。在肩外展外旋时,术者应捏住骨折断端,以免再移位。两助手继续拔伸牵引,在牵引下,将远端向桡侧偏,以使尺骨远端向尺侧翘起,术者捏住尺骨向上提拉复位,同时轻轻摇晃使骨折断端相嵌,并使之复位。
(二)屈曲型:
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半伸屈位,两助手分别握持上下段,进行牵伸牵引。术者两拇指在背侧、桡侧按住桡骨头并向掌侧、尺侧按捺。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徐徐伸直,使桡骨头复位。有时还可听到或感觉到桡骨头复位的滑动声。然后术者在尺、桡侧间隙挤捏分骨,并将尺骨骨折远端向掌侧、尺侧按捺,使尺骨复位。
(三)内收型:
患者平卧,肩外展,肘伸直或半伸屈位,前臂旋后。两助手分别握持上臂下段和腕部,进行拔伸牵引。术者站于患肢外侧,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同时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将肘关节外展,向外推按脱出的桡骨头,使之还纳。与此同时,尺侧向桡侧成角畸形亦随之矫正。
(四)特殊型:
先作桡骨头脱位的整复手法。桡骨头复位后,术者用手捏住复位的桡骨头作临时固定,按桡尺骨双骨折处理。应用牵引、分骨、反拆、按捺等手法,使之复位。固定方法:复位后在牵引维持下,先以尺骨骨折平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侧与背侧各置一分骨垫,在骨折的掌侧(伸直型)或背侧(屈曲型)置一平垫,在桡骨头的前外侧,(伸直型、特殊型),或后侧(屈曲型)或外侧(内收型)放置葫芦垫,在尺骨内侧的上、下端分别放一平垫,用胶布固定。然后放置夹板固定2~3周。肘屈曲位。在辨证用药上,按照骨折的三期辨证用药原则进行辨证用药。
飞华健康网专家提醒:本病治疗后要注意的术后康复训,积极恢复关节功能,需要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康复训练。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