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龋齿

如何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

时间 : 2016-08-30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查一次;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查一次;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预防龋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其基本原则是针对发病因素,采用相应措施。

  1、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学会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细菌,减少菌斑形成。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幼儿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唾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顺刷,即“上虐待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牙的咬面。这样就可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口。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牙缝里的残渣。

  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按时增加各种辅食,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对牙面有磨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硬质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强牙周组织,又能磨擦牙齿咬面,可能使窝沟变浅,有利减少窝沟龋。

  2、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

  我国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防龋是有困难的。但近年来,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应注意宣传使家长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的习惯,睡前不吃糖,注意儿童三餐的质得。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维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尽可能吃些粗粮。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近来国际上提倡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使用代糖(sugarsubstitute)来降低龋齿,这在我国当前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经济的。最近据报导美国常用的某种代糖(aspartame)含有毒性,已经引起国际上的注意。

  3、增强牙齿的抗龋性

  主要是通过氟化法(fluoridation)增加牙齿中的氟素,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或表面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近代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方法有:自来水氟化(centralwaterfluoridation)、学校饮水氟化(schoolwaterfluoridation)、牙面涂氟(topicalfluoridization)、含氟牙膏刷牙(fluoridetoothbrushing)、氟溶液漱口(fluordemouthrinse)等方法。

  自来水氟化防龋是由供水中心自动加氟化钠,使水的含氟量调节到防龋的适宜浓度。这是当前效果最好的方法。对自来水氟化法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相反的两种见解,因此,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我国广州曾试行实验区自来水氟化观察多年,由于加氟量计算不当(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参考量),导致广州地区儿童发生氟斑牙,引起了家长的不满,现已停止全面加氟。

  总之,龋齿发病因素是复杂的,当前还没有一种能够预防新龋发生的最有效的单一方法。因此,预防龋齿要防治结合,既控制新龋发生,又要早发现、早治疗。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口腔保健工作,定期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进行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和营养卫生工作,保证身体和牙齿的健康,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关键词: 小儿龋齿 龋齿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如何有效预防龋齿...”相似的文章

更多>>

龋齿疾病

1.口腔检查 龋病易发生于牙体不易自洁的滞留区,特别是磨牙合面的沟隙或牙列的拥挤嵌塞食物处,其龋坏深度分三种。 1) 浅龋 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