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何进展  

时间 : 2016-08-29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随着这些年脑动脉瘤的发展,也一直在进行着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这就是我们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贡献了。介入疗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相对较为主流的治疗手段。那么,什么是介入疗法呢?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随着这些年脑动脉瘤的发展,也一直在进行着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这就是我们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贡献了。介入疗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相对较为主流的治疗手段。那么,什么是介入疗法呢?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

  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

  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

  所谓CRT,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这些技术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

  1.1 成篮技术:是指将三维弹簧圈作为“首发”弹簧圈的技术。三维弹簧圈的二级螺旋为一系列形如Ω的环状结构,被释放入动脉瘤腔后能自动贴附瘤壁盘旋并形成三维“筐篮”,为继续填塞传统弹簧圈提供稳定的框架,有利于更致密地填塞瘤腔和防止弹簧圈逸入载瘤动脉。

  1.2 球囊再塑形技术:是指在球囊保护下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内的技术。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并将不可脱球囊置于动脉瘤开口处;在载瘤动脉内充盈球囊封闭瘤颈,同时经微导管向瘤腔内送入可脱弹簧圈;排空球囊,若弹簧圈稳定即予解脱,若不稳定则予调整或调换;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动脉瘤填塞满意为止。

  1.3 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是指在支架保护下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内的技术,分顺序式、平行式和分期式三种。顺序式即先骑跨动脉瘤开口放置支架,再使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但支架的预置有时会阻碍微导管到位,且微导管的穿插有可能造成支架移位。平行式即先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再骑跨动脉瘤开口放置支架,继而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但微导管的撤出仍可能造成支架移位。分期式即支架放置1个月后再行弹簧圈栓塞,此时支架因内膜化而相对固定,但支架放置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可能导致待栓塞动脉瘤破裂。

  1.4 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内放置两个微导管,交替送入弹簧圈,观察弹簧圈稳定后再解脱。交互编织的弹簧圈在动脉瘤腔内的稳定性强,不易突入载瘤动脉。由于在一根载瘤动脉内同时操作两根微导管,故技术难度增加,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术中必须注意持续灌洗导管和系统肝素化。

  以上就是介入治疗的一些介绍了,相信大家看了我的介绍,对脑动脉瘤的介入疗法会有一定的了解,相信大家在治疗脑动脉瘤的时候,会更加清楚自己需要哪种方法。希望广大患者朋友都能早日摆脱脑动脉瘤的影响。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动脉瘤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相似的文章

更多>>

动脉瘤疾病

(1)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钙化瘤壁。 (2)动脉造影:要明确动脉瘤部位,范围,大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拟定手术方案。 (3)超声检查:可测定动脉瘤的大小,搏动及杂音。 (4)反应性充血试验:观察患肢侧支循环是...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