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6-08-28 07:40:03 来源:互联网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反复持久地出现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为了让大家对品行障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品行障碍的病因,希望大家能够细心阅读,并从中加深对品行障碍的认识。 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因素在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从理...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反复持久地出现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为了让大家对品行障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品行障碍的病因,希望大家能够细心阅读,并从中加深对品行障碍的认识。
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众所周知,遗传因素在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讲,研究遗传与个体行为关系多多少少要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肯定确立个体行为中哪些属于遗传决定的,哪些又是社会和环境决定的。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题要明显增多。近代临床遗传学研究 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明显地表明犯罪行为上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双生子研究的缺点是,在同一家庭环境养育的双生子,难以确切地区分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不同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表明,如生父是罪犯则其儿子也是罪犯的关联性较高,但是并不与养父有关联性。
(2)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 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在成人中研究显示5-HT 水平降低与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有关。在儿童和少年中发现,脑脊液中5-HT 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低的个体中,发生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ADHD、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较多。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 系统在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及其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家庭因素
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与该障碍的形成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家庭严重不和睦;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双亲对孩子教育不当,或过分溺爱和迁就,或过分严格、粗暴或虐待;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等。具体而言:
(1)家庭严重不和睦:《破裂家庭》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家庭,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往往是贫困家庭养育教育子女本有较多困难。
(2)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Bolwly在1969年就提出儿童时期亲子感情连贯的重大意义,它对儿童在今后心身健康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各国学者研究结果都一致提示,缺乏亲密的亲子相互关系,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孩子不认同于双亲角色,与少年犯罪形成有密切关联性。本案例中杨杨自小由奶奶养大,父母忙于挣钱对其关心过少,实际上就是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
(3)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许多作者公认这方面原因也是重要成因之一。对孩子缺少监督指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双亲不加限制或管束,例如孩子可以独立的活动,双亲对之完全放任自流。中国对少年犯罪原因系统调查研究 (1987)表明,以家庭、学校、社会完全不予管束的少年流失群作为犯罪原因的,占极高比率(即占95%以上)。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说明失去家庭和学校教育,闲散、无固定职业,游荡于社区少年发生品行障碍、少年犯罪比率较高。
(4)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双亲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和体罚,这在国内外学者研究都一致公认是对品行障碍、少年犯罪行为形成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外学者研究还发现父亲或母亲一方严管,而另一方偏袒或者在管教上前后采取宽严不一致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后果。过分娇惯,过分保护方式也会在形成反社会行为上有较大影响。
(5)不良的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周围人的行为、父母举止、媒体宣传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违法犯罪少年多数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犯罪意图或动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受了坏伙伴、朋友的引诱或电视中暴力镜头、色情书刊和电视内容的影响,才产生违法动机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性攻击和性犯罪的。所以不良的社会交往,往往是促使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犯罪动机的中介因素。这说明亚文化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局部文化的范围内,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正确的引导会成为人称赞的“学雷锋小组”、“助人为乐小分队”;不正确引导则会出现集体吸烟、破坏、打架、敲诈、偷窃等团伙。学习差的同学会有相同的学习观,品行问题在这些学生会出现较多,出现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且加剧学习下降,使其在同伴中的威信下降。
(6)此外,多人口家庭(在我国以5 口人以上)少年罪犯比率高。由家庭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来看,少年犯的父母亲多数属于低下文化。家庭成员中有罪犯对产生少年违法犯罪也有较重要作用和影响。
不难看出,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杨杨的成长经历每一步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或失败。研究表明,家庭特别是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而性格健全与否却是影响一生前途的地决定性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如追求高消费、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文化、不良的社会交往(如同伴有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接受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均对该障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1)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有些传播媒介中充斥打斗和色情场面,儿童常把影视中的打斗英雄作为榜样,把神话情景视为现实,对两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这些都会从反面为儿童树立某种学习的样板,使他们出现品行障碍。
(2)社交圈子的影响:少年儿童吸烟行为就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当他们经常看到成人吸烟时,他们有可能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看到社会上以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他们也会加以模仿,经常与吸烟的同伴在一起。
4、其他因素
学业成绩低、学习困难、注意障碍和多动、困难气质等均与该障碍的形成有关。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品行障碍的病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导致孩子患上品行障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