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几个误区

时间 : 2016-08-27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核心提示: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饮食来治疗,我们要求病人‘控制饮食’是指‘不该吃的不要吃’。而‘该吃的’一定要吃。比如:一天三餐,必要的蛋白质、脂肪、甚至水果/维生素都是要吃的。长期不吃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糖尿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

核心提示: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饮食来治疗,我们要求病人‘控制饮食’是指‘不该吃的不要吃’。而‘该吃的’一定要吃。比如:一天三餐,必要的蛋白质、脂肪、甚至水果/维生素都是要吃的。长期不吃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

  糖尿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病的人常常对自己的饮食状况非常注意,因为只有对自己日常的生活多加注意了才会对病情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中还是存在着那么几个误区,会误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错误的选择。

  1、选贵药

  经常听病人和医生讲,一定要给我用最好、最贵的药来治疗。目前糖尿病药物分5-7大类。不同种类的药物适合不同人群。选择用药一般根据病人病情,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肝肾功能、是否肥胖等多种因素决定。价格高不见得适合你。好比:一件西装和一条裙子,前者适合男士,后者适合女士;如果反过来,两个人都不好看。

  2、坚持一种方案

  这类病人很听话,非常遵守医生处方。连续几年一直使用一个方案,比如5年前使用胰岛素,至今仍在使用。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案是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的。好比穿衣服:冬天穿棉袄,夏天穿裙子。医生当时给你的方案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比如:有些病人只需打半年胰岛素,长期使用反到会增加体重,不利血糖控制。

  3、家人代劳

  很多家属对病人无微不至,代替他来开药,把药片都剥好,一粒粒放在药盒里。而病人倒是长期不与医生接触。这样作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疾病是病人自己的事情,必须要他本人掌握一些糖尿病知识,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服的什么药,如何向医生反应病情和沟通等等。由家人代劳,会让病人失去主动性,会被动地被安排。好比一个小孩子,你为他提供的条件非常好,但他自己不喜欢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

  4、只开药不检查

  很多病人认为只有开了药才是‘看病’,检查越少越好。其实糖尿病人更需要细致的检查,了解并发症的发展,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没有细致的检查,治疗就是没有方向和盲目的服药。

  5、悲观态度

  很多糖尿病人说:糖尿病反正是治不好的,我就不吃药好了。

  糖尿病是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好比一个猛兽,你不能杀了它,也不能改造它不伤人,但可以把它关起来。只要不放出去,就不会有问题。

  6、过分控制饮食

  很多糖尿病人认为:糖尿病就是什么都不能吃。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饮食来治疗,我们要求病人‘控制饮食’是指‘不该吃的不要吃’。而‘该吃的’一定要吃。比如:一天三餐,必要的蛋白质、脂肪、甚至水果/维生素都是要吃的。长期不吃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

  至于该怎么吃,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吃,这样才有利血糖控制,有利健康。

  7、拒绝早期用药

  很多病人发现糖尿病时血糖并不高,因此非常忌讳服药。他们的观点是:吃了药就断不了,要吃一辈子了。

  这种观点非常错误。早期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病前期,血糖仅有轻微升高时给予积极干预,可以仅用最小剂量、最少数量的药物来控制。甚至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使之不发展成为糖尿病。可以说,‘轻微的糖尿病’是治疗的‘黄金期’。错过了,只会放任血糖慢慢升高,达到病人认为‘可以吃药’的程度。

  控制血糖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秉承的一种生活原则,但是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有时候会走进一些误区,这就去要家里的亲人朋友在身边及时的提醒,同时患者自己也不能因为刻意的为了降低血糖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糖尿病人的几个误...”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糖尿病疾病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